三峡大坝“账单”曝光!运行20多年,投入上千亿,如今回本了吗?   很多人盯着当

史记越玉门 2025-11-07 11:41:36

三峡大坝“账单”曝光!运行20多年,投入上千亿,如今回本了吗?   很多人盯着当初的投资数字,国家审计署早有明确结论,截至2009年工程基本竣工,动态总投资控制在780多亿元,加上后续移民安置、生态修复等投入,累计总投入约2500亿元。   这笔横跨数十年的巨额投入,在普通人眼里都是天文数字,难免会琢磨这么多年过去,这钱到底能不能收回来。   其实答案早就藏在一组组实打实的数据里,而且回报远比单纯的金钱数字更厚重。   发电是三峡最直接的收益来源,也是最容易算清的一笔账。   自2003年首台机组投产以来,截至2025年8月,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已经突破1.8万亿千瓦时。   按上网电价0.25元左右一度粗略计算,仅发电收入就超过4500亿元,早就覆盖了全部总投入。   这还不算清洁能源带来的隐性收益,1.8万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5.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这些环保价值没法用单纯的金钱衡量,却实实在在守护着全国人民的生态家园。   尤其是2020年之后,三峡作为“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每年稳定输出近千亿千瓦时电能,华中、华东、广东等地的工厂运转、家庭用电都离不开它的支撑,相当于一座永不枯竭的绿色能源宝库。 但发电只是三峡效益的冰山一角,防洪带来的价值才真正称得上“无价”。   兴建三峡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洪,它拥有221.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能控制荆江河段95%以上的洪水来量。   运行20多年来,三峡已经累计参与50余次防洪调度,拦蓄洪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相当于1.6万个西湖的水量。   202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3次编号洪水,三峡水库单年就拦洪126.8亿立方米,直接避免了长江中下游约700公里河段超警戒水位,减少灾害损失约643亿元,还省下了314万亩耕地的减淹损失和221万人的转移成本。   要知道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的直接损失就达上千亿元,而三峡建成后,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到100年一遇,沿江亿万百姓不用再为汛期提心吊胆,这种对生命财产的保障,远比任何经济收益都重要。   航运效益的提升更是激活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动能。   以前长江上游滩险水急,万吨级船队根本无法直达重庆,货物运输只能靠小船拆解转运,成本高得惊人。   三峡建成后,库区干流航道等级从Ⅲ级提升为Ⅰ级,五级船闸和升船机让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运输成本大幅下降。   截至目前,三峡船闸累计通过船舶超过108万艘次,过闸货运量突破22.98亿吨,2024年全年过坝货运量就达1.57亿吨。   西南地区的矿产、农产品能更便捷地运往沿海,沿海的工业设备、消费品也能顺畅进入内陆,物流效率的提升带动了沿江产业发展,让长江真正成为贯通东西的“黄金水道”,这种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单纯的运费节省无法完全体现的。   用“回本”这个词来衡量三峡大坝,本身就有些狭隘。它不是普通的商业项目,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工程。   那些说“没回本”的声音,往往只盯着直接经济收益,却忽略了防洪、生态这些无法量化的核心价值。   2025年上半年,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04.81亿立方米,保障了沿江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和5558万亩农田灌溉。   生态调度让宜都江段四大家鱼产卵规模达到342亿粒,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水平。   这些效益滋养着长江流域的生态与民生,是任何商业投资都无法实现的。   而且三峡设计寿命长达100年,现在才运行不到四分之一,未来还会持续创造经济、社会、生态多重价值。   大国重器的意义,从来都不止于眼前的收益,更在于长远的战略保障和民生福祉。   三峡大坝用20多年的运行实践证明,它不仅早就收回了投资,更成为守护长江安澜、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力量。   这笔跨越数十年的“投资”,回报的是亿万人民的安全感、发展的加速度和可持续的生态未来。   你觉得三峡大坝的哪些效益对你的生活影响最明显?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30
史记越玉门

史记越玉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