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医生,到底算不算“好工作”?答案和你想的不一样 在没有“内卷”“绩效”这些词的年代,医生到底是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吗? 老一辈总说:“以前当医生,是积德的营生。” 没有复杂的考核指标,没有熬夜赶不完的病历,诊所里一张桌子、一个药箱,就是全部家当。邻里街坊有个头疼脑热,随叫随到,一杯热茶配几句叮嘱,治好病的成就感,比啥都实在。 那时候的医生,更像“社区里的活菩萨”。不用愁客源,靠的是口口相传的口碑;不用拼学历内卷,靠的是师傅传下来的真本事。虽然收入不算顶尖,但体面、稳定,走到哪儿都被人尊重——谁家孩子发烧、老人咳嗽,第一个想到的准是“王大夫”“李大夫”,递烟倒茶的客气劲儿,是藏不住的信赖。 当然也有难言之隐: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全靠望闻问切赌经验;遇到急症重症,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出诊不分昼夜,刮风下雨也得背着药箱赶路。但那时候的医患关系,纯粹得让人怀念——患者信医生,医生尽全力,没有猜忌,只有互相体谅。 对比现在的医疗环境,以前的医生少了些物质追求,多了些精神满足;少了些规则束缚,多了些人文温度。说到底,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好工作”的核心从没变:能靠本事帮到人,能被人真心尊重,能在岗位上找到价值。 你身边有老一辈医生吗?他们当年的行医故事,是不是也藏着不一样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