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无法发放空管人员的工资,美国交通部宣布,从当地时间周五(11月7日)开始,美国40个主要机场将强制削减10%的运力。 没人会想到,美国人连飞机都快坐不起了。从11月7日开始,40个机场要强制削减10%的运力,这事真不是在闹着玩。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直接,美国联邦政府的拨款出现了问题。空管人员的工资大部分来自联邦航空局的财政支持,这背后又依赖于国会的预算通过。 但美国国会的预算僵局早就不是新闻了,这次矛盾又一次爆发,直接影响到了联邦航空局的正常运转。航班要飞,塔台要人,雷达要维护,全都离不开钱。 而如今,这笔钱卡住了,空管人员拿不到工资,只能暂时减少运力来维持基本运行。美国交通部的声明其实说得已经很克制了,说是“强制削减10%的运力”。 不少业内人士看到这个时,第一反应是:比他们预想的要轻。因为早在几年前,美国的空管系统就已经被认为是“人手紧张、设备老旧、流程复杂”的三重困境。 疫情之后航空需求回弹,但空管人手恢复却远远跟不上。这次工资问题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次削减运力的机场名单几乎涵盖了美国最繁忙的枢纽城市。 包括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亚特兰大这些大城市。也就是说,很多国际航班、商务航班、转机航班都会受到影响。 乘客可能会遇上延误、取消、重新安排航班等一系列麻烦。航空公司也叫苦不迭,航线本就紧张,现在还要强行压缩,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 别看只是10%的削减,在美国这种以航空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国家,这个比例已经足够引发连锁反应。机场运力一压缩,航空公司排班要改,旅客行程要变。 地勤安排要重写,甚至连城市之间的货运配比都会受到波及。尤其像感恩节、圣诞节这种出行高峰将至,很多人可能都要面临“订好了票却飞不了”的情况。 这种情况放在美国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2013年,美国因为政府关门,联邦航空局就曾大面积停工,当时不少航班被取消,机场一度陷入混乱。 而这次的不同在于,美国航空系统现在比过去更依赖高密集度的航班安排。稍微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系统就容易“卡壳”。 美国交通部的处理方式其实也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他们没得选。空管不是随便能替换的岗位,需要高强度训练和严密考核。这不像快递员缺人可以临时招,空管一旦缺人就只能减运力。 而且,空管工作本身压力极大,工资没着落,谁还安心上班?所以与其冒险让疲惫的员工带病上岗,不如直接压缩航班,确保安全底线。 有趣的是,这事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欧洲不少媒体都把这次事件和美国当前的财政政策挂上了钩。有人拿它和其他国家的财政稳定做对比。 认为美国内部的结构性问题越来越多。而在亚洲,有些观察家则在研究,这样的情况如果出现在其他国家,会不会有更好的应对机制。 对中国来说,这其实也是个可以借鉴的案例。我们一直强调基础设施和关键岗位的人才保障,这次美国的例子正好说明了“人”比“设备”更关键。 机场再现代化,没有人指挥也飞不起来。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交通运输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这种提前布局才是防止类似问题发生的根本。 美国这次的削减运力事件,其实也折射出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全球航空系统现在都面临重建与转型的阶段。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释放出来。 航空公司急着抢市场,但人手、设备、政策、财政都还没完全跟上。美国作为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都能踩到这个坑,其他国家也不能掉以轻心。 眼下看,这场削减运力的风波不会马上结束。只要国会的财政问题一天解决不了,空管人员的工资问题就一天难以彻底恢复。 接下来,只能看美国政府怎样在安全、效率和财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对普通乘客来说,这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能订了票也飞不了。 坐飞机也得看运气。美国人连飞机都快坐不起了,这句听上去夸张的话,其实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