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万安再次亮明立场,坚持反对两岸统一,郑丽文也让中国人寒心了 这哪是普通政治表态?分明是往两岸关系伤口上撒盐! 2025年10月25日,大陆高调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蒋介石曾孙、台北市长蒋万安却躲在大安森林公园剪彩,被记者逼问时甩出一句“'中华民国'有自己的光复节”。 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在中国国民党第22届第一次全代会上演讲中高喊“开创百年两岸和平”,却绝口不提“统一”二字。 1945年10月25日,台湾正式结束日本殖民统治。这个日子不仅记载在历史教科书上,更铭刻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里。 大陆每年隆重纪念,是因为台湾光复意味着被殖民历史的终结和国土的完整。而台湾地区某些政治人物对此日的刻意淡化,暴露出其对历史认知的偏差。 比较韩国光复节(8月15日)举国同庆的场面,台湾地区对光复纪念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背后,是某些政治势力对日本殖民历史的美化,以及对中华民族认同的疏离。 据台湾民意基金会调查,2025年仅有23%的民众能准确说出光复节具体日期,这一数据较2015年的47%大幅下滑。 蒋万安作为蒋家第四代,其政治抉择具有象征意义。选择在光复纪念日出席公园剪彩活动,这种“技术性回避”背后,是台湾地区政治人物在身份认同上的集体焦虑。一方面要面对基本盘选民,另一方面又需考虑两岸关系大局,这种走钢丝般的平衡术日益艰难。 从蒋经国时期的“三不政策”到如今的模糊策略,蒋家政治遗产正在被重新诠释。但历史不容篡改:蒋介石在1946年10月26日的广播讲话中明确表示“台湾自古即为中国领土”,这段录音至今保存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郑丽文演讲中“只谈和平不谈统一”的表述,延续了国民党近年来的路线调整。 回顾历史,2005年连战“和平之旅”时明确提出“终结两岸敌对状态”,2008年马英九主张“不统、不独、不武”,到如今郑丽文的“和平空谈”,显示国民党在统独议题上不断后退。 2025年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认同“中国人”身份的比例降至新低,而认同“台湾人”的比例升至82%。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的背景下,台湾地区政治人物的表态更显谨慎。2025年8月,美国务院亚太助卿在国会听证时表示“不支持台独”,但同时强调“履行与台湾关系法义务”。 从军事层面看,2025财年美国对台军售金额达20亿美元,但相比乌克兰获得的450亿美元军事援助,可见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谨慎态度。这种“既给枪又不撑腰”的策略,使得台湾地区政治人物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 两岸经贸往来是重要制约因素。2025年1-9月,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额达1800亿美元,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这种经济依存度,使得任何激进政治主张都需权衡经济后果。台中港数据显示,每日有10艘货轮往返两岸,这种“脐带关系”不是政治口号所能割裂。 台湾地区所谓的“国际空间”正在持续压缩。2025年9月联合国大会期间,台湾地区第27次尝试“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提案再遭否决。目前台湾地区仅剩12个“邦交国”,且多数是人口不足百万的岛国。这种国际孤立态势,使得“维持现状”成为最务实选择。 台湾地区年轻一代的国族认同呈现新特征。2025年调查显示,20-29岁群体中,有71%支持“维持现状”,但其中62%认为“现状是指两岸互不隶属”。这种认知,与民进党长期的“去中国化”教育密切相关。历史课本对日据时期的美化、对光复历史的淡化,正在塑造新一代的历史记忆。 大陆方面始终保持战略耐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2025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再次明确“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这种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的政策,为最终实现统一赢得时间和主动。 解放军在台海的常态化战备巡航,形成有效威慑。2025年10月,辽宁舰航母编队穿越巴士海峡,歼-20战机多次在台海中线巡航。这种显示实力的行动,确保“台独”势力不敢逾越红线。国防部发言人多次强调,解放军有坚定意志、充分信心和足够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两岸关系的未来,关键在于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尽管当前面临挑战,但经济融合、社会交流、文化认同等积极因素仍在增长。2025年1-9月,两岸人员往来达800万人次,婚姻登记超1.2万对,这种民间纽带是和平统一的最坚实基础。 蒋万安的回避和郑丽文的辞令,都是特定政治生态下的产物。但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台湾光复的历史事实不容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法理现实不可改变。唯有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才能为台湾地区找到正确出路。 正如80年前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所证明的,分裂不得人心,统一是大势所趋。当前的各种政治表演,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显出原形。两岸同胞应当携手努力,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