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朝鲜官媒证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前委员长金永南,因癌症中毒导致多重器官衰竭,周一(3日)病逝,终年97岁。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党高层及主要政府官员陪同下,凌晨1时前往金永南灵柩前吊唁,瞻仰金永南遗容,表示深切哀悼。 这深夜里的吊唁可不只是送一位老人走,更像是给朝鲜政坛一个“活化石”的致敬——毕竟金永南可是陪着朝鲜三代领导人一路过来的,半个多世纪的政治门道他都摸得透透的,这里面藏着朝鲜政坛运行的老逻辑。 金永南这人最特别的地方,得先说说他那近乎“传奇”的政治经历。他生在被殖民的年代,早年跟着大伙一起熬民族独立的苦日子,1945年之后就扎进了社会活动里。 从金日成大学的学生,到去莫斯科留学的精英,再到金日成高级党校当老师,一步一步往核心权力圈里靠。 从1952年进外交系统开始,他当过外务省副相、劳动党中央书记,还做过内阁副总理兼外长,更厉害的是,1998年到2019年这21年里,他一直当着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手里攥着国家元首的职权。 最难得的是,他跟着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领导人,却从没遇上过朝鲜高官里常见的“掉职位”风波。 韩联社报道的时候特意提了这一点,说他是“懂行又正派的外交官”,这种“三朝都稳得住”的本事,搁哪个国家的高层里都少见。 他的影响力更多体现在外交和权力衔接的关键时候。作为干了一辈子的外交官,他去过的国家得有30多个,从亚洲的新加坡、伊朗,到非洲的南非、埃及,再到欧洲的俄罗斯,几乎成了朝鲜的“移动名片”。 2000年朝韩第一次搞领导人会晤,他不光陪着金正日去机场接金大中,连离散家属啥时候能团聚这种核心事儿,都是他提前跟对方掰扯清楚的;2007年卢武铉访朝,他陪着卢武铉坐敞篷车逛平壤街头,还一起在植物园种了棵象征统一的松树。 跟美国打交道的时候,他更像个“特殊桥梁”,2009年见了克林顿,帮美国记者争取到了释放;2010年又在金正日没出面的情况下跟卡特谈,把非法入境的美国公民捞了出来,还在会谈里明明白白传了话:“半岛无核化是金日成留下的规矩”。 2018年平昌冬奥会,90岁的他带着团去搞“破冰之旅”,开幕式上看见南北运动员举着统一旗帜进场,当场红了眼掉眼泪,韩国媒体还把这写进了诗里,那句“别忘了金永南委员长滚烫的泪水”,成了朝韩关系里少有的暖心事。 金正恩凌晨1点专门跑过去吊唁,这里面藏着的心思很明白——他太清楚金永南留下的“政治家底”有多重要。 2011年金正日去世的时候,就是金永南在追悼大会上念悼词,用元老的身份稳住了局面;金正恩刚上台那阵,90岁的金永南还老往外跑参加外事活动,既让国际社会对朝鲜的认知没断档,也给新领导班子争取了过渡的时间。 这种“定海神针”似的作用,让朝鲜官方在讣告里特意提了一嘴:他卸任后还“笔没停过,一直传扬共和国的历史”,留下了不少值钱的著作。 而且金正恩不光自己去吊唁,还批了国葬规格送他,治丧委员会里从总理朴泰成到崔龙海,所有核心大人物都在里面。 这种安排绝不是随便走个过场——在朝鲜,国葬只给对国家有大贡献的人,这么做一方面是给官僚系统递信号:“对国家忠诚的人,绝不会亏着”;另一方面也是借着尊重前辈,巩固自己权力的合法性,毕竟认金永南代表的那段历史,就是认现在这套体制能一直走下去。 国际社会的反应,更能看出金永南的特别之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很快就表达了哀悼,说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驻朝大使王亚军还专门去吊唁现场,在吊唁簿上写了话,记着他为中朝友好做的事。 要知道,他之前来中国好几次,北京奥运、上海世博这些大事他都来凑过场,2010年还在上海见了阿巴斯,帮朝鲜和巴勒斯坦搭了个沟通的道儿。 俄罗斯那边也可惜他走了,毕竟他曾三次去俄罗斯,索契冬奥、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杯这些大事都没落下,还老当面给普京捎金正恩的问候。 这些跨国界的悼念,刚好说明他早不是普通政客了,成了朝鲜对外交往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金永南活了97岁,他这一走,更像把一个时代给收了尾。他见过朝鲜战后重建的难,经历过半岛局势好几次起起伏伏,掺和过无数次关乎国家命运的谈判,最后能以国葬的规格落幕,也算是圆满。 金正恩凌晨那几步路,不只是送这位“三朝老臣”,更像是跟那个靠资深外交官稳住内外局面的时代说再见。不过金永南留下的外交经验和政治传承,恐怕还会在朝鲜以后的发展里,悄悄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