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何讨厌中国?韩国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根源所在,他表示:以前我们认为美国能够

不吃药的五块 2025-11-05 12:41:09

韩国为何讨厌中国?韩国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根源所在,他表示:以前我们认为美国能够压制住中国。但如今中国正在崛起,在中美较量之中,中国并未处于下风。 根据斯洛伐克一家智库的调查,高达81%的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这在全球56个国家中排名第一,显示这种情绪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负面情绪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中尤其明显,2018年,韩国大学生对中国的好感度评分仅为2.14分,甚至比对日本的评分还低。 这说明问题并不是历史纠葛,而是反映了韩国社会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心理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韩国长期赖以自持的“优越感”正在崩塌。 经济实力的逆转,是最直接的冲击因素,回到1991年前,韩国的GDP相当于中国的86%,那时很多韩国人有一种经济上的“俯视感”,觉得自己比中国先进、富裕。 然而到了2020年,韩国的GDP甚至不如中国一个省的规模,这种落差让很多人感到心理上的震动。 产业竞争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心理落差,曾经,韩国的半导体、手机、家电等优势产业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优势,韩国品牌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 如今,中国本土品牌在多个领域迅速崛起,新能源汽车、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更是直接挑战韩国的技术和市场地位,这种从“主导者”到“竞争者”的身份转换,让一些韩国人感到焦虑和失落。 韩国官方已经承认,对华贸易顺差时代已结束,其工业体系对中国1800多种商品高度依赖,部分关键工业原料如镁、氯化钙等对中国依赖度超过90%。 从“给予者”到“需求者”的角色逆转,使部分社会舆论将经济困境归咎于“中国风险”,媒体对此进行了反复渲染,强化了公众的负面感受。 除了经济,地缘政治安全感也在动摇,长期以来,韩国习惯在韩美同盟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认为美国能提供绝对的军事保护,从而压制中国,这种认知支撑了韩国的安全优越感,但现实并未完全符合预期。 在中美在芯片、稀土等战略领域的博弈中,韩国发现美国并不能完全压制中国,这让人们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已经改变了中美间的力量对比,旧有的安全感开始动摇。 过去那种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的幻想破裂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切的焦虑——担心未来在全球事务中被迫“选边站”。 一些长期存在的地区问题,例如朝核问题的久拖不决,也被部分人错误地归咎于中国,这种心理反应,使对中国的不满被不断放大。 当经济和地缘安全感都在削弱,文化认同就成为韩国社会维持自尊的最后防线,韩流的成功不仅带来了自豪感,也强化了国家和民族认同。 当面对文化渊源全面碾压自己的中国时,这种自豪感变得异常敏感,韩国媒体在其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炒作“中国环境污染影响韩国”,到反复渲染中国产泡菜的“质量问题”。 这些负面信息被系统性传播,甚至写入中小学教材,使超过半数韩国人对中国农产品安全产生怀疑。 同时,中国影视、音乐等文化产业快速崛起,也让韩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焦虑,他们担心的不仅是文化交流,更是“韩流”的全球话语权被挑战。 这样的敏感心态意味着,任何具体摩擦,比如“萨德”事件,都会被放大成国家尊严问题,引发不成比例的激烈反应。 归根结底,韩国对中国的负面情绪,并不是因为中国做了多少事情“得罪”韩国,而是中国的快速崛起本身,无情地击碎了韩国长期赖以构建自我认知的经济、地缘和文化三大支柱。 这是一种深层次的集体心理失衡,调整这种情绪比接受经济数据更困难,但现实是,中韩仍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产业链深度绑定,相互依赖无法回避。 未来的关键在于,韩国是否能走出“优越感”的黄昏,正视自身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位置,找到一个更现实的自我定位,从而以理性和务实的方式处理与中国的复杂关系。

0 阅读:83
不吃药的五块

不吃药的五块

旧曲重听记忆闪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