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

修竹崽史册 2025-11-05 11:59:53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钍铀核燃料本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体燃料棒堆,而是把核燃料溶进高温熔盐里,让熔盐一边流动一边带走热量,顺便完成裂变反应。   这种设计从根上避开了高压容器,运行压力接近常压,就算冷却全失,熔盐也会自然凝固把放射性锁死,不会外泄。   它不靠水冷却,内陆干旱区也能建,这就把核电从沿海解放出来,未来选址空间一下打开几倍。   钍铀转换听起来玄乎,其实核心就两步:先把钍232吸中子变钍233,再继续转化成可裂变的铀233,整个过程就在堆内循环完成,不用停机加料。   这次实验拿到了钍入堆后的实时数据,等于给后续放大设计攒下了真金白银的工程参数。   相比传统铀燃料,钍路径的废物半衰期短,裂变产物少,长期放射性负担直接降几个数量级,这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从燃料周期到废物管理的全链条重构。   有人会问,钍我们确实多,但转化效率行不行?实验堆已经证明,钍233的增殖窗口完全可以自持,甚至还能多产出燃料,这意味着一次投料能烧更久,燃料利用率比传统压水堆高出一大截。   更现实的收益是高温输出,700摄氏度以上的热源不光能发电,还能直接裂解水制绿氢,或者给化工供热,把核能从单纯供电扩展到多能互补。   国产化这边也交出亮眼成绩单,整堆设备国产率九成以上,堆容器、泵阀、换热器这些关键件全在国内闭环生产。   这不只是供应链安全,更是为后续规模化铺平成本曲线,传统大堆动辄上百亿投资,熔盐堆走模块化路线,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单机功率虽小,但并联扩展灵活,经济性在中小场景里反而更优   下一步计划很清晰,先上10兆瓦研究堆验证高功率工况,再推百兆瓦示范工程,2035年左右落地应用,节奏不快,但每步都踩在工程验证上,不玩概念飘移。   国际上熔盐堆研究断断续续几十年,美国早年实验堆跑过几年就停,中国这次一口气做到钍燃料在线转换,直接把别人扔下的接力棒抢到手,还顺势跑出新高度,这不是运气,是长期投入换来的先发优势。   钍资源全球分布不均,中国储量排前,别人想跟也得先解决燃料供应,我们却能把资源禀赋转化成技术壁垒。   未来一旦商业堆并网,铀价波动对我们的影响会大幅降低,能源定价权就多一重保险。   当然,距离真正商用还有材料耐腐、高温仪表稳定、在线除氚这些硬骨头要啃,但实验堆已经把最不确定的一环——钍铀循环——啃下来,剩下就是迭代优化。   这条路线比聚变更可控,比传统核电更可持续,很有希望在2035到2040区间成为中国核能装机的生力军。   到那时,核电不只是基荷电源,更是高温热源、氢源、储能中枢,整个能源系统会因为它变得更韧性。   你觉得钍基熔盐堆会不会加速内陆核电布局? 信息来源:新华社《我国实现钍基熔盐堆研发突破》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修竹崽史册

修竹崽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