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噩耗已至,俄专家:德国正在面临工业危机,“我们决不能让美国和中国独自决定技术

烟雨评社 2025-11-05 11:58:11

两大噩耗已至,俄专家:德国正在面临工业危机,“我们决不能让美国和中国独自决定技术未来。” 德国总理默茨在柏林的演讲掷地有声,可台下的工业界大佬们却难掩焦虑。 最先传来的第一个噩耗,是德国工业产值的持续下滑。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工业产值环比下降 1.8%,同比下降 4.2%,这已经是连续第五个季度出现下滑。 其中,作为德国工业支柱的汽车制造业表现最为惨淡,三季度汽车产量同比减少 7.3%,新能源汽车产量虽有增长,但因电池供应链不稳定,交付周期比去年延长了近一个月。 大众汽车集团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 12%,不得不关闭位于下萨克森州的一家传统燃油车工厂,导致近 2000 名工人面临失业风险。 第二个更让工业界揪心的噩耗,是能源成本高企带来的生产压力。自俄乌冲突后,德国摆脱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过程并不顺利,虽然天然气储备量保持在较高水平,但进口天然气价格仍比冲突前高出 3 倍多。 巴斯夫集团首席执行官在峰会上透露,该公司位于路德维希港的化工园区,每月能源支出比 2021 年增加近 5000 万欧元,为了控制成本,不得不将部分基础化工产品的生产转移到美国和中国。 不仅是化工行业,机械制造企业也深受影响,德国机械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今年有超过 15% 的会员企业表示 “因能源成本过高,考虑将部分产能外迁”,这一比例比去年翻了一倍。 俄专家对德国工业危机的分析,更是戳中了痛点。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德国工业面临的危机不仅是短期的经济波动,更是长期结构性问题的爆发 —— 过度依赖外部能源供应、技术创新速度放缓、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在能源危机的冲击下集中显现。 他还提到,德国试图通过 “去俄化” 和 “亲近美国” 来解决问题,但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反而吸引了德国企业的投资,进一步加剧了德国本土的工业空心化,这种 “饮鸩止渴” 的做法,只会让危机持续更长时间。 面对这样的困境,默茨总理在演讲中试图给工业界注入信心。他强调德国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承诺政府将拿出 200 亿欧元设立 “工业技术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绿色氢能等领域的研发。 在谈到国际竞争时,他态度坚决地表示,德国不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掉队,要联合欧盟国家打造 “自主可控的技术供应链”,“决不能让美国和中国独自决定技术未来”。 为了争取工业界支持,他还提到将优化企业税收政策,对研发投入超过营收 5% 的企业给予额外税收减免。 可台下工业界大佬们的反应,却暴露了实际的焦虑。西门子总裁在演讲后的提问环节,直接追问默茨 “如何解决当前芯片短缺和能源成本问题”,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急切。 博世集团负责人则担忧地表示,政府的技术基金虽然力度不小,但从资金拨付到实际产生效果需要时间,“远水难解近渴”,当前最紧迫的是稳定能源供应和降低物流成本。 还有不少中小企业代表私下抱怨,政府的政策更多偏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在产能外迁和技术升级中面临的困难,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 更让默茨政府头疼的是,工业界的信心流失已经开始影响投资。德国经济研究所调查显示,今年四季度德国工业企业投资意愿指数降至 - 12.3,为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超过 60% 的企业表示,将减少明年在德国本土的投资,转而增加对美国、中国等市场的投入。这种投资转移的趋势,无疑会进一步削弱德国工业的竞争力,让工业危机的解决变得更加艰难。 目前,默茨政府已经成立了 “工业危机应对小组”,计划在年底前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与能源供应商协商长期定价协议、简化企业外迁审批流程(针对非核心产能)、加强与欧盟国家的能源合作等。 但这些措施能否真正缓解工业界的焦虑,阻止工业危机进一步恶化,还需要时间来检验。对于德国工业来说,接下来的几个月,将是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时期。 只要能把电力全成本降下来、把芯片供给做得更稳、再把全球产能布局理顺,所谓的“去工业化”顶多是一次疼一点的体检,不是什么治不好的慢性病,到时候德国根本不用慌慌张张四处忙活,只要把自己的成本控制和产业韧性,重新做到全球标杆的水平,就不用再“坐不住”了。 信源:观察者网

0 阅读:3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