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稀土这张牌会变得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学家诺亚·史密斯警告:“如果中国了解到它

非常盘点中 2025-11-05 00:49:09

没想到稀土这张牌会变得越来越大,美国经济学家诺亚·史密斯警告:“如果中国了解到它对稀土的控制是一张王牌,它可以用它从其他西方国家要求任何它想要的东西。 要知道稀土这东西可不是普通矿产,17 种金属元素凑在一起,堪称高端制造的 “生命线”。智能手机屏幕里的发光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永磁体、风电设备的发电机,就连美军 F-35 战斗机的发动机、核磁共振仪的核心部件,都得靠稀土撑场面。 缺了镝和铽,战机的耐高温部件根本扛不住超音速飞行;少了钕铁硼,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直接缩水三成,这些都不是 “技术替代” 能随便解决的难题。 但中国的底气从不止于 “卡供应”,而是把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变成了优势。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说得明白,中国占全球稀土矿产量的 60%,可更关键的是精炼环节 90% 的产能都攥在手里。 美国地质调查局 2024 年的数据更扎心:全球分离重稀土的能力几乎全在中国,连美国所谓的 “本土稀土希望” MP Materials 公司,折腾 7 年都没能量产高纯稀土,非洲的精炼厂还因技术问题一再推迟投产。 更要命的是,中国企业的提炼成本只有美国的 1/4,还能稳定产出 99.99% 以上纯度的产品,这可不是靠 “低价竞争”,而是 58% 的全球稀土专利堆出来的技术壁垒。 西方不是没试过突围,可每一步都踩在坑里。欧盟去年推出 47 个战略项目,号称 2030 年实现 40% 本土稀土加工,结果法国的锂矿开采刚启动就因环保抗议停摆,德国的精炼厂连审批都花了 18 个月,远超计划的 15 个月时限。 韩国更有意思,拉着越南建 “稀土供应中心”,可越南去年才产 4300 吨稀土,连中国的零头都不够,而且没有精炼技术,挖出来的矿石最后还得想办法运到中国加工。 要知道韩国新能源电池的锰材料 97% 依赖中国,半导体用稀土依赖度也达 54%,这种 “换汤不换药” 的合作,更像自欺欺人。 美国的操作更是矛盾到滑稽,一方面对中国加征 125% 的稀土关税,结果自己最大的稀土矿企业 MP Materials 直接傻眼。公司八成营收靠向中国卖精矿,关税一涨彻底成了 “赔本买卖”,业务停滞不说,股价一天就跌了 10%。 更讽刺的是,2023 年上半年中国 99.7% 的稀土金属矿进口都来自美国,等于美国挖的矿石还得运到中国加工,再高价买回去。美军更头疼,153 种主战装备里 87% 的供应链要过中国稀土加工环节,想搞第六代战机研发,少了中国管控的稀土相关物项根本动不起来。 中国最近更亮出了 “后手”,把稀土回收玩成了新优势。随着风电设备更新潮到来,2030 年预计有 300 万吨退役设备产生,其中 0.5% 的稀土看似不多,可经水力切割、粉碎挤压等技术处理后,不仅能制成环保人造板,还能提炼出可用的稀土氧化物。 就像华宏科技这样的企业,再生稀土氧化物产能已达 1.2 万吨 / 年,等于给稀土供应加了层 “循环保险”。反观西方,退役风机叶片还在当垃圾处理,连回收技术的门都没摸到,这种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不过要说中国能靠这个 “要求任何东西”,倒也夸张了。毕竟稀土牌的威力,藏在 “合规贸易” 的框架里。出口许可证要填最终用户信息,转卖就拉黑;环保标准卡着开采加工门槛,不是谁想干就能干。 西方真正怕的不是 “断供”,而是自己耗不起时间:建一座精炼厂要 10 年以上,培养技术团队得更久,可新能源转型、国防升级哪等得起? 现在的局面很清楚:美国经济学家的警告,更像给西方敲警钟。别再拿 “价值观同盟” 当挡箭牌,在稀土产业链的现实面前,再硬的身段也得软下来。中国手里的从来不是 “霸权筹码”,而是几十年技术积累攒下的 “产业链话语权”。 这张牌不用喊得震天响,只要西方还想搞高端制造,就不得不顺着中国的规则来玩。毕竟在镝、铽、钕这些不起眼的金属面前,所有的 “强硬表态”,最终都得败给 “造不出产品” 的现实。

0 阅读:54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