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时代终将落幕?中俄能源合作恐生剧变 天然气管道或变向,中国必须警惕俄政坛巨震带来的能源风险! 中俄能源合作能有今天的规模,说白了就是普京一手 “掌舵” 的结果。2014 年他力推俄气和中石油签下那份 30 年 4000 亿美元的供气协议时,就把对华能源出口当成了摆脱欧洲依赖的核心战略,这才有了后来 “西伯利亚力量” 管道的破土动工。 这些年这根管道可不是摆样子,截至 2024 年 11 月已经输气超 780 亿立方米,2025 年满负荷运行后每年能送 380 亿立方米过来,够 1.3 亿户家庭烧火做饭,中国东部沿海的清洁能源供应都指着它撑场面呢。 更别说原油,2024 年俄罗斯给中国送了 1.0847 亿吨,占了中国进口量的 19.6%,妥妥的第一大原油供应国。 这背后全靠普京把俄罗斯油气工业攥在手里,当年收拾霍多尔科夫斯基那样的能源寡头,搞 “再国有化” 形成俄气、俄石油这样的 “三驾马车”,才敢拍着胸脯跟中国签长期大单,换了叶利钦时代那种寡头乱战、私产遍地的局面,根本没人能拍这个板。 可俄罗斯政坛这潭水,从来都不浅。普京靠着强力手腕把权力攥了这么多年,但他身后的派系早就暗流涌动。 有跟着他打江山的军方派系,2025 年军费都涨到总预算的 32.5% 了,1343 亿美元的开支全砸在军备上,这帮人眼里可能更想把能源当筹码换军工合作。 还有财政部那帮算经济账的,连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刚签完备忘录,就喊着三年给不了税收减免,理由是预算吃紧,军费和民生开支都顾不过来,要是换了他们主导政策,保不齐会把能源项目当成 “摇钱树”,要么涨价要么砍投资。 更别提还有些想跟西方缓和关系的势力,当年西方制裁一来普京硬气地转向亚洲,可要是新掌权的人想 “破冰”,说不定就会把天然气出口的天平往欧洲或者其他地方偏一偏。 最现实的问题是,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早就不是 “非中国不可” 了。印度这几年就捡了大便宜,靠着 5%-7% 的折扣疯狂买俄油,进口成本比国际均价低 18%,俄罗斯还专门建了 “特殊供应通道”,现在都开始谈新增 300 万吨 / 年的 LNG 供应了。 要是俄罗斯新政权想在南亚市场刷存在感,原本给中国的管道气配额,保不齐就会匀一部分给印度,毕竟都是送气,谁给的条件好、关系近,就往谁那边流。 更别说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本身就不顺利,俄气连年亏损,政府又不给减税,外部投资者一看没赚头都打退堂鼓,项目已经有放缓的迹象,要是政坛再一乱,新班子大概率不会把前任的项目当回事,直接搁置都有可能。 对中国来说,这种风险可不是 “狼来了” 的空话。2024 年俄罗斯输华天然气已经占到中国进口管道气的大头,要是管道真出变故,就算能从卡塔尔、澳大利亚买 LNG 补缺口,可海运不仅成本高,还得经过被美国军事基地盯着的航道,远不如陆地管道踏实。 更关键的是,中俄能源贸易已经有 40% 用本币结算,卢布人民币兑换量一年涨了 300%,这都是跟着普京的战略走的,要是新政权改了路子,这些好不容易建起来的结算体系也得跟着折腾。 美国早就盯着这块肥肉了,之前就研究怎么搅黄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觉得这管道抢了美国 LNG 的生意,要是俄罗斯政坛真出现巨震,美国肯定会趁机递橄榄枝,用制裁豁免、投资优惠当诱饵,逼着俄方调整能源出口方向。 到时候那些横跨数千公里的管道,可能真就从 “对华专供” 变成 “多方可选”,中国花了大价钱建的接收站、输气网,搞不好就会面临 “气源断供” 的尴尬。 毕竟在俄罗斯的逻辑里,能源从来都是跟政治绑在一起的硬通货。叶利钦时代靠私有化卖能源换外汇,普京时代靠能源搞战略联盟,下一个时代的掌权者,自然也会按自己的需求给能源找 “下家”。 这就像手里攥着一串糖葫芦,谁给的甜头多,就先递给谁,至于之前跟谁签了长期协议,在权力更迭的浪潮里,真不一定能算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