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 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11月1日,中国科学院对外证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打造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期成功完成钍铀核燃料的首次转换。 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钍资源的工程可行性,更预示着中国在能源革命中掌握了关键“钥匙”,其影响远超技术本身,直指全球能源格局重构。 钍基熔盐堆是一种使用液态氟化盐作为燃料载体的核反应堆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中子轰击将钍-232转化为可裂变的铀-233,从而实现高效燃料循环。 该技术具有三大技术优势:采用常压运行设计降低了安全壳建造要求,适合在内陆干旱地区部署,工作温度范围300-700℃使其既能发电又可满足工业供热、制氢等多元化能源需求,燃料利用效率达到传统铀反应堆的百倍水平,1吨钍的能量产出相当于200吨铀。 中国已探明钍资源储量高达28万吨,位居世界第二,据现有技术估算,这些钍资源足以满足国内千年能源需求,能有效缓解铀资源对外依赖难题,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驾护航。 中国铀矿对外依存度逾70%,而钍资源与稀土紧密伴生,高效开发可构建自主核燃料体系,甘肃民勤将实验堆选址于戈壁,此举验证了“西能东用”这一设想的可行性。 通过高温熔盐管道将能源输送到东部,同时解决西部缺水地区的电力、热力需求,形成“发电-供热-储能-制氢”的复合能源网络。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该技术为铀资源匮乏国家提供替代方案:印度可借钍基技术突破能源瓶颈,欧盟能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全球能源贸易版图或因此重塑。 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表明,全球钍储量是铀的3-4倍且分布更均衡,中国熔盐堆技术路径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清洁能源模板,非洲干旱地区可建设“沙漠电站”,澳大利亚内陆可发展“矿区能源”,深空探测中小型模块化堆可支持月球基地长期运行。 相较于核聚变“永远30年”的商业化困境,钍基熔盐堆技术路线更务实:中科院规划2035年建成百兆瓦示范堆,2040年实现钍能占核电装机50%,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0亿吨,相当于再造10个三峡工程。 钍基熔盐堆技术打破了传统能源"资源有限-争夺-污染"的困局,将能源安全与环保目标相结合,这种技术让发展中国家能在不依赖化石燃料、不加重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实现能源转型,为碳中和提供了可行方案。 但挑战同样存在:熔盐强腐蚀性需突破材料科学瓶颈,在线燃料处理需智能控制系统,公众对核能的接受度需科学沟通。 更重要的是,中国需通过技术标准制定、国际合作机制,将“钍能革命”转化为全球治理话语权,当甘肃的钍电站点亮华北电网时,人类或许正站在能源文明的新起。 从“资源争夺”跃向“技术共享”,自“地缘博弈”转至“生态共生”,此转变,堪称中国重大突破,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类对可持续未来的无畏探索与使命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