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男子在水果店买了根甘蔗,结账时老板报出个数字,直接把他整懵了,91块! 男子当场就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还专门问了一遍:"多少钱?",老板淡定地又说了遍:"91块,扫这个码。" 这可把男子整不会了,看着手里这根已经削好皮、切成段、装进袋子的甘蔗,进退两难,甘蔗都处理完了,总不能不要吧,这多尴尬,只能硬着头皮掏出手机付了款。 走出店门那一刻,男子脑子里全是问号,自己买了二十多年甘蔗,从来没遇到过这事儿,平时菜市场买根甘蔗也就十来块钱,怎么到了水果店就翻了快十倍? 回到家越琢磨越憋屈,拿起手机拍了张照片发到网上,配文就俩字加个感叹号:"够狠!"底下还附了句:"活了三十几年头一回吃这么金贵的甘蔗。" 不料这条帖子一发出去,评论区瞬间炸了锅。 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那边的甘蔗价格:"我们这边街边摊15块一根,削皮切段还帮你装好。""我刚在菜市场买的,12块钱一根,比你这个还粗。""同样的青皮甘蔗,我们小区门口20块一根,老板说空运来的。" 店家这边也赶紧出来回应,说这不是普通甘蔗,是西双版纳空运过来的青皮甘蔗,9块9一斤,这根足足有九斤多,品质摆在那儿,物有所值,所有连锁店都是统一价。 话是这么说没错,好东西确实值钱,可问题出在哪儿呢? 关键就在这个"没提前说"上,男子平时买甘蔗都是论根买,走到摊位前挑一根,老板削皮装袋收钱,整个流程行云流水,谁会想到突然冒出个"论斤称"的规矩? 这就好比你去面馆吃了二十年牛肉面,每次都是15块一碗,结果有一天吃完结账,老板告诉你现在改按牛肉片数算钱了,你碗里正好12片,一片8块,总共96,你说你付还是不付? 网友里也有明白人,直接点破了商家的心思:"这就是钻了消费习惯的空子,你要是削皮前跟顾客说清楚价格和计价方式,人家不要你能有啥损失?偏偏等削完了再说,这不是逼着人家买单吗?"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专门去其他百果园问了问,发现同样的青皮甘蔗,有些店会在削皮前主动告知价格,还会帮顾客挑重量合适的,这才是做生意该有的样子。 老话讲"买卖不成仁义在",做生意最怕的不是价格高,而是不透明,你卖100块的甘蔗没问题,空运的、品种好、口感佳,这些都是加分项,但得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心甘情愿掏钱。 这事儿说到底,不是那91块钱值不值的问题,是这笔钱花得憋屈,就像你去饭馆点菜,菜单上写着时价,等吃完结账才知道一盘青菜卖88,这能不堵心吗? 这或许就是做生意和做买卖的区别吧,做买卖只想着这一单赚多少,做生意得想着这个客人还会不会来第二次,短期利益和长期口碑,聪明的商家都知道该选哪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