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看懂默克尔的远见:当年坚决不用默茨,原来是德国躲过一劫。 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件事,多年数据摆着,2005年中德贸易额611亿欧元,2020年2121亿欧元,德国高端制造靠市场维持生命力,欧盟对华出口里,德国拿了大头,默克尔在任16年,访华12次,这不是次数好看,是她在一个很现实的判断里行走,战略稳定离不开市场稳定,默茨接棒。 画了另一条线,2025年8月,外长博莱恩去了东京,公开讲台海扩张和南海霸权这个表述,中方把原定外长级会谈降到副部长级,给了一个冷处理的姿态,不吵,也不再给台阶,他又推对华去风险,说限制德企对华投资,企业摸着算盘往下算。 巴斯夫、大众开始把新增投资看向美国和墨西哥,嘴上降依赖,落地却是把自己的血管勒紧,德国制造离开中国市场会出现什么样的曲线,纸面不用写太狠,2025年三季度,对华出口同比下滑17%,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单季跌幅,行业媒体在标题里用了收缩这个词,德国中型制造企业感受到冷意,默茨希望拉开距离,现实告诉他,德国不输出价值观,德国卖的是工业品,订单才是它的空气。 再翻到能源,贡德雷明根核电站在2025年10月25日爆破,画面干净,信号明确,德国与核电的关系翻页,这本来是象征动作,可在当下,象征就是政策的刻度,默克尔那时候也谈弃核,她留了缓冲,保留过渡能力,因为她知道,能源这件事。 不能指望风一直吹,默茨的剪刀下去,核电退光,全上美气,液化天然气船靠港,工业用电成本往上走了30%,制造业利润被压低,企业对着财务报表讲压力,成本线抬升,订单开始往外走,更绕不过去的是,美气本身价格高,还要靠补贴拉住欧洲市场,相当于德国纳税的钱,去托着美国的能源公司,绿色转型这个词没变,执行路径变成自损,减排目标在纸上,产业竞争力在地上,矛盾就卡在这。 法国那边,观察一直在做,马克龙几次公开表态,战略自主,这几个字重复提醒,欧洲不是附庸,欧洲不替他国打仗,听上去像在对外讲话,指针却落在德国身上,信任的绳子被拉紧,欧盟集体外交推进困难,过去德国是锚,稳定,保守,遇事先稳住,眼下节奏变快,力度变猛,像是用一国承受去换一个地缘位置,默克尔把德国放在中美俄之间的缓冲层里,既不靠左也不压右,默茨跳下去站队,试图做先锋队,美国准备一个盾牌,你把自己当成投出的矛,角色错位,实际压力就会成倍。 回头看人事,当年2018年党代会前,默茨高调回归,想接基民盟主席,舆论热度上来,默克尔扶卡伦鲍尔,风格温和,行事克制,党内有声音,她没松,外界猜她是怕权力被分走,细看不是,她看到了节奏与方法,默茨的能力在,路数偏对抗,压迫感强,空间会被压缩,多极格局没定型之前,德国不适合立场化,只能保平衡,它不是美国,打一架还能靠全球货币和资产去缓冲,也不是中国,在制裁里扛十年有内部市场托底,德国夹在三角高地,脚下一旦偏向一侧,另一侧就会把你当第一目标,默克尔把这道题做了16年,默茨这八个月,连锁反应一个接一个。 问题摆着,窗口还开着,时间在走,路径可调,关键在止损,哪里在漏血就先按住,市场这边把活水留住,安全那边把前排位置往后挪一点,能源把过渡期拉长,财政把债的节奏压平,别把一个道德上的正确,当成战略上的唯一,历史看结果,不看宣示,方向对,成本控住,德国就还能稳住身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