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盼涨养老金,官方没动静,社区却悄悄干了大事 最近网上流传着2026年养老金会双增长的说法,其实人社部和各地人社厅根本没有发布过这类通知,人们越传越容易相信,信得越多失望越大,最后干脆不再关注这件事,我觉得与其盯着手机等待所谓好消息,不如多观察身边实际发生的变化。 在安徽、山东和广西这些地方,养老不再只是空谈,他们建起了一个从家庭延伸到社区和医院的四级网络,就拿山东来说,乡镇里有日间照料中心,村里设立了互助点,家里厕所加装了防滑扶手,床头放着智能呼叫器,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措施,城市小区也开设了小服务点,老人白天去那里活动,晚上回家休息,既能得到照顾,又不会觉得没面子,医养结合站点越来越多,挂号、拿药、做康复都能就近解决,不用再跑大医院去排队。 从2023年起,国家投入资金改造超过三百万户老年人家庭,中央财政持续提供支持,这些变化正在许多人的家门口、亲戚的小区里真实发生。 养老金制度正在慢慢调整,基本养老保险这块推进了全国统筹,资金从充裕地区流向不足地区,让养老基金预计耗尽时间从2035年延后到2044年,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方面,国有单位和机关普遍已经建立,民营企业也开始尝试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在2022年启动,目前已有超过六千万人参与缴费,过去人们总认为养老光靠国家发放退休金,现在观念转变了,国家承担基础保障,单位提供补充支持,个人也要积累储备,三方共同分担责任才能让养老体系更稳固。 可是压力也很大,到2060年,一个在职的人可能得养不到一个老人,比例降到零点八九比一,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增加得很快,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已经超过四千五百万,护理人员完全不够用,有些地方开始用人工智能来监测健康、进行远程看病,听起来很先进,但很多老人不会操作这些技术,实际用上的人不到三成,科技确实是好东西,但要让人能用得上才行。 有人拿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做比较,那个制度要求人们强制储蓄,把养老、医疗和住房都包括进去,政府只提供基本保障,我们的制度不同,更注重体系的安全性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不打算完全走福利国家的路线,但我认为可以借鉴新加坡将个人责任融入制度的做法,比如把个人养老金账户与税务、医保和房产信息连接起来,这样管理会更方便,也更能约束个人的行为。 所以啊,别干等着官方通知,所有政策变动都要看人社部官网、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消息,其他自媒体说的都不能当真,年轻人满了三十岁就能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交一万两千块钱,可以用来抵扣税款,长期积累的复利效果很划算,中年人应该问问公司是否提供企业年金,要是没有的话,可以主动向公司提出这个需求,家里有高龄老人的朋友,不用专门等待补贴通知,直接去政务平台申请适老化改造服务,现在很多地方都能在网上办理,省去了跑腿的麻烦。 我见过很多老人,他们每天刷手机等着养老金上调的消息,结果总是落空,倒是那些早早动手改造自家房子、开通个人账户、联系社区服务的人,日子过得更加安稳,养老这件事,不能完全依赖别人,自己主动去做,变化就会慢慢显现。老人养老金
不怪大叔一脸幸福,换谁谁不是呢!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