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能出现在全运会10米跳台上,就已经赢了,赢过了正在疯长的身体,赢过了残酷的项目规律,赢过了那些无端的质疑。 全红婵每天不仅忙着训练,还得和家里的电子秤“死磕”,一天称体重十几次,还不是随便过过场,连几克的波动都得盯得紧紧。这体重控制得有多夸张? 不仅仅是教练的要求,跟跳水这项目的标准挂钩。跳水要求空中转体快、入水小水花。全红婵做407C时,体重增加了几公斤,动作的滞空时间和翻腾速度就受到影响。 原本能扎进水里不带水花的她,因为这几公斤变化,动作节奏就变了,水花一下子窜起来,分数也就跟着下滑。 其实全红婵面临的难题远不止训练和比赛这么简单,她现在正好到了14到17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女孩子成长最快的阶段,身高一天天地拔高,体重也是连着往上走。 其他同龄女孩都在享受美食、零食、蛋糕的年纪,而她却不得不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想吃点别的,只能咬咬牙忍住。生活变成了称重和训练循环,和别人比起来,确实挺孤单。 跳水队里这样的事也不是只有她一个碰到,很多前辈也因为控重导致身体出现状况,腰椎受伤或者内分泌混乱都是老问题。队里有过腰痛到下不了床的,也有年纪轻轻就换了项目的。 全红婵的教练组没躲开这些坑,科学调整饮食,加陆上翻腾训练,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努力做到合理控制,但依然必须每天上称称得准准的,压力一天不落。 等到比赛那天,她挥手走上十米跳台,动作还是那么利落,大家看的还是水花大小和分数走势。 可如果知道她临赛前因为体重波动还在加练,手腕上扎着针眼,腰上贴着膏药,或许每个人都会心疼。她的背后,藏着别人看不到的坚持。 很多人觉得她是天赋型选手,但实际上,天赋只是起点。她能顶住发育期的体重难关,拼完青春期的各项挑战,这本身就比分数和奖牌更难得。能站在跳台上的她,无论当场几分,都已经拼掉了别人不敢想的难处。 全红婵的故事,让人把视线放下分数和技术,看见了比赛之外的努力和坚持。为梦想付出的青春,是赛场上最沉的奖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