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毕业3年,乡镇女教师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还能逃去哪? 凌晨两点,乡镇

天子出头 2025-11-02 16:09:07

211毕业3年,乡镇女教师深夜痛哭:除了考公考研,我还能逃去哪? 凌晨两点,乡镇中学的宿舍里,李雨(化名)对着电脑屏幕,泪水模糊了视线。键盘上的手指机械地敲击着,向一位自媒体作者倾诉着内心的绝望:“我到底该怎么办?” 三年前,李雨从北京一所211大学毕业,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回到山西老家的乡镇初中任教。本以为这是梦想的起点,却没想到是一场精神内耗的开端。 在教学上,李雨遭遇了滑铁卢。她精心准备的课程,在学生眼中却枯燥乏味,公开课上,她紧张得频频出错,换来的是领导毫不留情的批评。每一次成绩排名公布,都像是一场审判,班级成绩不理想,各种压力便接踵而至,让她喘不过气。 而这还不是全部,学校里非教学任务堆积如山,从迎检材料的准备到各种行政事务,让她天天加班到深夜,根本无暇提升教学水平。“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当老师,而是成了打杂的。”李雨哭诉道。 想要辞职重新开始,可现实却将她的退路堵死。应用数学专业的她,就业选择本就不多,除了考公就是考研。辞职考公,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在职备考,又哪有时间和精力? 李雨的故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无数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初入职场的青涩、面对工作压力的无力、在稳定与梦想间的挣扎,这些情绪击中了每一个正在奋斗的灵魂。一位30年教龄的老教师留言:“新人倒数不丢人,敢担当班主任就是勇气。”这让我们看到,教育体系在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时,忽略了新教师成长需要时间和空间。 乡镇中学的围墙隔开了两个世界。墙内是冰冷的成绩排名和严苛的指责,墙外是父母“铁饭碗”的安慰与城市生活的诱惑。当“人才引进”的光环褪去,留下的只有自我价值的怀疑和深深的孤独。 但即便身处围城,也总有微光透进缝隙。李雨尝试用游戏角色设计数学题,教室里响起的笑声,那是她努力的回响;学生悄悄递来的纸条,写着“老师,你今天的裙子真好看”,这是她坚持的动力。这些点滴瞬间,支撑着她在黑暗中继续前行。 李雨的困境,是教育职场新人的缩影,也是社会对人才定位与培养的一次深刻反思。我们是否给了新教师足够的成长空间?如何让人才引进不仅是“引得来”,更能“留得住”?这不仅是李雨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教育之问。

0 阅读:0
天子出头

天子出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