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事务》:美国与中国可以建立正常关系
最近美国方面的战略转向文章紧锣密鼓一大堆,《外交事务》10月30日就是两篇。还有一篇是《Toward a Taiwan Truce》,说美国在台海打不赢(美国主流舆论是能打赢但代价很大),要想别的招。
这篇《美国与中国可以建立正常关系》作者是达巍,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中心主任。中国学者在美国期刊上发和平文章,说明美国需要这样的声音。从种种动向来看,会有段时间美国不会和中国关系搞得太僵。
文章说,尽管中美在贸易、技术与安全领域摩擦不少,但会在危机后主动“灭火”,都意识到彻底脱钩或冲突不符合自身利益。短期对抗不应排除一种可能:两国可以超越“敌对竞争”,进入“冷而不僵、竞而能合”的常态关系。
特朗普发动关税战,说明美国已背离自由国际主义,转向产业民族主义;而中国也不再接受对美方金融与技术的单向依赖,十五五规划将产业链自主上升到前所未有高度。双方应顺应“再全球化”趋势,把高度不对称的旧依存替换为“领域有别、对等互利”的新依存,例如中国在电动车、电池等美方欢迎的领域投资设厂,形成更平衡、可持续的供应链共生。
美军在中国沿海的高频抵近侦察与“航行自由”行动极易引发意外。美方可用卫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替代挑衅性侦察,降低两军摩擦概率,为关系正常化创造氛围。
美国政府需要放弃“必须阻止中国崛起”的假设,北京也应避免“美国铁心遏制”的定式思维。双方同时松动零和叙事,在多极世界里找到“竞争+合作”的共处之道。
文章结论是,中美可实现正常关系。中美不必成为盟友,但必须避免沦为敌人。通过领域选择性挂钩、危机管控、叙事降温,两国完全可以建立一种“竞争存在、合作仍在、总体稳定”的正常大国关系,这既符合双方利益,也攸关全球繁荣与安全。
对于这种和平论调,美国现在是有需求的。而其它想从中美斗争中渔利的第三方势力,看到这些密集的和平姿态文章,应该会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