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双日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重稀土的消息,看似是供应链“破局”,实则更像场给自己壮胆的成本游戏。这步棋背后,藏着的是对中国稀土话语权的深层焦虑。 为了这“非中国渠道”的供应,日本早早就布了局。砸10亿人民币入股澳洲矿山锁定65%产量,又依赖马来西亚工厂加工,绕了大半个地球的物流链才算搭起来 。可这所谓的“备胎”一点不省心,澳洲矿石重稀土含量仅0.3%,炼1吨得挖300吨矿石,综合成本比中国高30%以上 。 真正的底气从不在资源本身,而在技术壁垒里。徐光宪院士夫妇研发的串级萃取技术,让中国分离成本仅为国外的1/20,还能实现99.999%的超高纯度量产。全球83%的分离技术专利都在我们手里,这种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完整能力,澳洲花十年也未必追得上 。 更关键的是规则话语权。现在含0.1%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出口都得经我们许可 。日本费尽心机找替代,本质是在为技术差距买单。 你觉得这场“去中国化”的豪赌,最终会让谁来埋单?中国的稀土优势,还能在哪些领域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