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的会议上,毛主席问李德生,你这个李司令,到沈阳去有什么困难,工作会不会顺利?李德生十分自信地向毛主席表态说,会顺利的。在毛主席面前,不提困难,天大的困难也要克服。 李德生1916年出生在河南省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艰难日子,8岁开始给地主放牛来帮补家计。13岁那年,他加入革命队伍,跟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大别山地区。在部队转移到川陕根据地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战斗考验,长征时随军穿越艰苦地带,最终到达陕北延安。在延安时期,李德生跟党组织和人民军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参加军事训练和各项任务,逐步成长起来。 1951年3月,李德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先任第12军第35师师长,后来升为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1952年,联合国军对朝鲜北部金化地区发动猛攻,用美军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的七个营,分六路推进,直奔上甘岭和附近高地。战斗刚开始,敌军就扔下30多万发炮弹和500多枚炸弹。在金城地区,第12军本来计划11月初北撤,但李德生看到敌情紧急,决定调整计划。五圣山海拔1061.7米,是志愿军阵地的要害,守住这里就能占战略上风。李德生下令全力防守上甘岭,挡住敌军靠近五圣山。 战斗打得越来越激烈,志愿军在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顽强抵抗。到10月20日,敌军抢占了这些高地表面阵地。第12军第31师接到命令增援上甘岭,帮助第15军打仗。李德生组织指挥行动,10月26日他到前线指挥部队反击。根据战场变化,用军事民主方式解决后勤难题,通过分段运输把物资送到一线。他还要求运麻袋和土石加固工事,同时加强通信保障。李德生根据敌我情况调战术和兵力,利用地形复杂性让敌军进攻受挫。敌军攻势渐渐弱下来,志愿军一步步拿回阵地控制。经过几天反击,志愿军收复537.7高地北山,敌军损失很大,只能撤退。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李德生得到少将军衔。1968年,在八届十二中全会,周恩来宣布分组名单提到李德生时,毛泽东问起他并希望见面。李德生在会上站起来向毛泽东行礼,回答了问题。从那以后,李德生一步步升职。1969年中共九大,他当选中央委员,在九届一中全会成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好几次问李德生年纪,表示希望他多担责任。1971年林彪出逃事件后,李德生执行指令,给领导人争取时间。1973年,他任国家副主席,还当北京军区司令员。 1973年,毛泽东在中南海跟高层领导谈副主席人选,强调要提拔中年人,尤其是军队里有能力的干部。周恩来建议李德生做候选人,李德生谦虚说不如李先念。李先念劝他接受。李德生在中共中央会议上选为副主席,这个职位只干了四个月。1973年12月12日至22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北京军区李德生跟沈阳军区陈锡联换,济南军区杨得志跟武汉军区曾思玉换,南京军区许世友跟广州军区丁盛换,福州军区皮定钧跟兰州军区韩先楚换。这次调动是为了避免司令员长期在一个地方任职出问题。 会议上,毛泽东一个一个问司令员对调的看法。李德生副主席职务就此结束,调到沈阳军区当司令员。毛泽东问李德生到沈阳有没有困难,工作顺不顺利。李德生自信地说会顺利。在毛泽东面前,不说困难,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这个回答显示出李德生对中央决定的执行力。毛泽东对这个答复点头,继续问别人。12月22日,毛泽东签发命令,正式执行对调。李德生很快准备去沈阳军区上任。他带秘书和警卫参谋,乘车离开北京。到沈阳后,他开干部会传达中央精神,安排工作,确保部队平稳过渡。 这次对调是毛泽东亲自决定的,目的是加强军队建设和经验交流。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后,各军区工作很快进入轨道。李德生到沈阳军区后,适应新环境,处理各项事务。整个过程体现了军队服从命令的传统。这件事在当时国内和国际上引起注意,但实际是为了军队稳定和发展。李德生从北京到沈阳的转变,也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新阶段。 1975年1月,在十届二中全会,李德生辞去中共中央副主席职务,但还当中央政治局委员。邓小平整顿军队后,李德生任沈阳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在沈阳军区干了12年,他负责军事训练和后勤保障,推动部队建设。军区里,他常检查士兵操练和装备维护,确保战斗力提升。 1985年11月,李德生调到国防大学当政治委员和党委书记。到学校后,他开会布置教学,强调干部教育的作用。他走访教室和图书馆,调整课程,帮助学员学习。1988年,军衔制度恢复,李德生获上将军衔。在国防大学,他继续管政治工作,组织讲座和讨论。1990年,李德生快70岁,向组织申请退役。申请通过后,他交接工作,离开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