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我们再度地出现了如孙中山当年所说的‘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这样一个局面。普遍的信任危机,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不管是少数成功者还是多数弱势群体,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字字诛心,振聋发聩! 王德峰教授在讲座里明确提到,孙中山先生当年痛斥的 “中国四万万之众等于一盘散沙” 的局面,如今在社会层面隐约有了复现的迹象。 孙中山当年之所以有此感慨,是因为满清专制长期剥夺民众的集会、出版、思想自由,导致人心涣散。而教授指出,现在的问题核心的是人际信任纽带的松弛 —— 大家忙着赚钱过好小日子,心里却总空落落的。 身家千万的老板会焦虑财富缩水,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要应付职场内耗,退休老人担心养老保障,不管哪个阶层,都难找到发自内心的踏实与幸福。 这番话能引发全民共鸣,根源在于太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早就给出过明确数据:社会总体信任程度平均得分只有 59.7 分,已经进入 “不信任” 水平,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 买菜时会反复翻看有没有农药残留,网上购物要对比几十条评价生怕买到假货,就连去医院看病,不少患者会悄悄录音录像,而医生为了规避风险,可能会开出不必要的检查单 —— 某三甲医院统计显示,医疗纠纷上升 18% 的同时,过度检查率也跟着涨了 25%。 社科院 2024 年《职场关系白皮书》显示,63% 的职场人承认和直属领导有沟通障碍,996 企业里这个比例更是高达 81%。 同事之间怕被抢功劳,有经验不敢分享;年轻人觉得 “完成 KPI 是保住工作的唯一方式”,甚至有 45% 的 30 岁以下员工坦言曾因业绩压力考虑过舞弊。 以前住胡同弄堂,谁家做了好吃的会分给邻居,孩子没人接也能托付给街坊;现在房子越住越大,门对门的邻居可能住了几年都叫不出名字,电梯里碰到也只是点头示意。 但教授的发言绝不是给社会贴负面标签,而是一次善意的提醒。事实上,咱们一直在用行动修复信任裂痕。 信用中国平台上,到处都是让人暖心的诚信故事:浙江商人陈建华在彝良经商 32 年,坚持诚信经营,每年拿出 5% 利润做公益,累计捐了 50 多万; 制度层面也在发力,上海、江西等地法院会区分企业 “恶意失信” 和 “暂时失能”,通过柔性修复让有潜力的企业重获生机;区块链溯源让电商假货投诉率大降 78%,技术手段正在让欺骗变得越来越难。 王德峰教授的话,本质上是在提醒我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活得安心、活得有尊严。 不用等着别人先迈出第一步,你对快递员说声谢谢,购物时理性维权,职场上多一份坦诚,都是在为社会添一份信任。 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团结互助的基因,只要每个人都多一点真诚、少一点防备,那些慢慢淡去的信任和幸福感,总会重新回到日常里。 (主要信源:大道新闻——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再次语出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