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和谈存在可能性吗?先说答案,希望不大,主要是东大不想谈了,想脱钩。至于为什么,其实美国已经没钱了,政府囊中羞涩,大部分普通人也手头紧,有钱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些人对东大的产品需求也不多。 中美经贸这几年像拉锯战,美方关税一轮轮加码,中方稳住阵脚护住权益。贸易额看似稳住,可背后中国对美依赖越来越低,这大门还开着吗?数字藏着玄机,债务堆山,市场缩水,脱钩脚步悄然加快,一场无声较量正拉开帷幕,谁先眨眼? 中美经贸摩擦从2018年拉开序幕,那年7月6日,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方迅速对等反制大豆和汽车,贸易额当时还稳在6300亿美元以上。次年6月大阪G20峰会,中方同意重启磋商,上海谈判桌上反复过招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美方强调公平贸易。2020年1月第一阶段协议签成,北京和华盛顿都喘口气,可执行没多久,5月美方延长对华为出口禁令,中国企业加速国产替代。 拜登上台后,管制没松,2022年10月半导体出口限制落地,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放缓,企业开始在越南调试生产线。2024年美国通过芯片法案投520亿美元补贴本土,中国在武汉光谷推进光刻机研发。这些年,双边贸易额从2018年峰值6335亿美元,到2024年6883亿美元,同比增长3.7%,中国对美出口5247亿美元,增长4.9%。数字上看是涨,可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比例降到14.6%,创2001年来最低,进口份额也从峰值下滑4.4%到6.3%。协议签了又搁置,互信早没了,中方自然把精力转到内部建设和多元化上,不想再耗在谈判桌上。 美国经济这块儿,问题越来越扎眼。国家债务到2024年底已超36万亿美元,2025年10月突破38万亿,利息支出1.1万亿,占联邦收入18.4%,国会两党为债务上限吵翻天,支出计划拖拖拉拉。普通人消费跟不上,2024年第二季度实际支出环比只涨1.6%,远低于预期,很多家庭挑低价货,高价进口电子产品没人动。高收入群体就1%人口,在曼哈顿逛奢侈店,对中国日常用品兴趣不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虽有增长,但美方市场整体疲软,消费低迷直接拉低需求。 中国企业一看,继续靠这不稳的市场,风险太大,就开始布局脱钩。广州出口加工区货物转向东盟,政府推双碳目标,光伏产业升级。海关数据,2024年前八个月中国对东盟出口涨22.5%到5000亿美元,第一季度超2340亿;对欧盟增10.4%到3000亿美元。上海洋山港太阳能板直奔东南亚,中老铁路运建材到老挝工地,这些是备用通道。科技上,华为东莞研发5G基站,国产芯片产量升30%,北京中关村优化供应链。越南河内工业园中国新厂培训当地工人,印度班加罗尔洽谈软件合作。非洲和拉美投了不少,巴西港口扩建。这些分散风险,十四五规划加大对发展中国家投入,避免单一市场绑架。 美方推友岸外包,越南订单增20%,但物流成本涨15%,印度纺织交付延误,拉美供应链效率落后中国20%。美国消费者手机价格涨10%,企业游说调整政策。中国在一带一路峰会上,和20国签约建多元网络。长远看,中美关系进长周期博弈,美国债务和消费疲软,施压力道弱了,中国补短板、拓市场,回旋空间会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