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了!四川,男生大学学的是烹饪专业,他称自己一年学费5200元,平时上课都是连吃带学的,西餐一节课成本都要3000元,所以早已经把学费给吃回来了,看人家上个大学还赚了。网友:这专业应该没人逃课吧! 最近四川一位男生的分享在社交平台吵翻了天。 他晒出课堂上刚煎好的牛排,配文说自己就读公办本科烹饪专业,一年学费才5200元,光一节西餐课的食材成本就有3000元,早就靠“边学边吃”把学费吃回了本。 这番话让网友们炸开了锅,有人调侃“这专业逃课的是跟美食有仇吧”,也有人好奇:这到底是“吃货福利”还是真材实料的专业学习? 这 男生姓王,打小就是家里的“试菜员”,奶奶做菜时他总蹲在灶台边,递调料、尝咸淡,心里早就埋下了“与美食打交道”的种子。 小时候就想,要是每天都能研究好吃的,还能让别人喜欢,也太幸福了,而这份对美食的执念,也成了他选专业的核心密码。 高考填志愿时,王同学一眼盯上了四川旅游学院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 身边不少人劝他,学厨师去中专就行,本科读这个太‘浪费’了,以后难道就一辈子守灶台? 但他早就做足了功课:这可不是普通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今年录取分数线要512分,比不少二本专业都高,连拿过国际大奖的“糖王”周毅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 我要学的不只是炒菜,是把好吃的做成学问,带着这份坚持,他顺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走进四川旅游学院的烹饪实训楼,才明白这份“吃货福利”从来不是天上掉的馅饼。 这里有被誉为“亚洲最大的厨房”的实训基地,四层楼的开放式空间里,三千个灶台同时运作时香气能飘满半条街。 王同学的课程表像份“美食地图”:周一练意面酱汁调配,周三学川菜爆炒火候,周四攻法式甜点裱花,连韩餐的腌制手法、日料的刀工处理都在课程范围内。 最让人羡慕的西餐实操课,更是把“连吃带学”做到了极致。 上课前,老师会推着装满食材的推车进来:澳洲和牛带着大理石花纹,伊比利亚火腿泛着油光,连奶酪都是从法国空运来的硬质干酪。 煎牛排时要听‘滋滋’的声响,等边缘泛起焦香再翻面,这样肉汁才不会跑掉。 王同学说,每次做完菜,全班都会围坐在一起品尝打分,有人还自带饭盒,下课把“作业”打包当晚饭。 他笑着拍了拍肚子,入学一年胖了30斤,这学费花得太值了,但这份“香”背后,藏着外人看不到的苦功。 颠勺要练到胳膊抬不起来,切丝要做到粗细均匀如发丝,就连最简单的调味,都得反复试几十次才能掌握精准度。 除了实操课,营养学、食品安全检测、宴席设计等理论课同样硬核,原来一道菜不仅要好吃,还要算清楚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这才是本科专业的门道。 王同学展示的笔记里,密密麻麻记着食材搭配的营养公式,学校的师资和资源更让专业含金量十足。 授课的老师里有40多位中国烹饪大师,还有不少来自黑珍珠餐厅的星级主厨,连中国农业大学的食品科学教授都被聘为特聘院长。 学校还和米其林餐厅、中央厨房合作,学生实习直接对接高端餐饮企业,毕业既能进星级酒店掌勺,也能开私房菜馆、做美食博主。 甚至能报考烹饪专业教师岗位,彻底打破了“学厨师只能进后厨”的偏见。 同专业的学长小杰,就靠课堂练出的手艺在校内做定制蛋糕,四年赚回了全部学费。 王同学的分享传开后,网友的讨论分成了两派,有人羡慕“5200元换一身厨艺+吃不完的美食,血赚”,也有人坚持“学烹饪没必要上本科”。 但武汉轻工大学食品专业的实践案例或许能给出答案:该校学生靠专业知识做的爱心早餐,既服务了环卫工人,又拿下了省级公益奖项,还为食品企业提供了研发数据。 这说明,烹饪相关专业早已不是“炒菜技能培训”,而是融合了科学、营养与管理的综合学科。 如今王同学已经能独立做出一桌中西融合的宴席,他的目标是毕业后开一家“有温度的私房菜馆”,把课堂上学的营养知识和烹饪技巧结合起来。 别人上大学花钱买知识,我不仅买了知识,还练了手艺、饱了口福,算下来确实‘赚了’。 回头看这场“把学费吃回来”的热议,王同学赚的从来不是食材的差价,而是把兴趣变成专业的幸运,是将热爱打磨成事业的底气。 在人人纠结“热门专业”的当下,他的选择像一面镜子:专业本无高低,能把初心熬成本事,让热爱撑起生活,才是最划算的“投资”。 毕竟,把兴趣种进专业的土壤,用努力浇灌,终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职业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