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 (阅读前请点

柳淮蕊 2025-10-30 22:57:38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因为没脸提,跟国际空间站差距太大!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尤其是某些国家不想提、不敢提,毕竟他们自家的国际空间站早就露了怯,跟中国空间站一对比,短板全暴露了,哪还有底气说三道四。 要知道现在中国的空间站可忙的不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都定好了,指令长张陆带着首次飞天的武飞、张洪章,涵盖了航天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类型,连“90后”航天员都要上太空了。 这趟驻留6个月,要干的活堆成了山:安装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回收舱外载荷,还要新搞27项科学实验,光是首次在轨开展的啮齿类哺乳动物实验,就够有分量。 4只小鼠要在太空待半年,研究失重对生物组织的影响,这可是为人类深空探测打基础的关键研究。 更别说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二号还等着来访,三船三舱组合体一形成,空间站就是个不停运转的“太空实验室”。 再看看被吹成“标杆”的国际空间站,现在和咱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今年6月NASA宇航员妮可·艾尔斯发的内部照片,简直没法看:电线乱得跟蜘蛛网似的,在航天员身边飘来飘去,操作空间挤得转不开身。 因为这空间站1998年就开始建了,二十多个国家凑零件,苏联的“星辰号”服务舱和美国模块接口都不兼容,只能硬加节点舱衔接。 后来各国又随便加实验设备,线路只能外露乱接,这哪是高科技设施,分明是“太空补丁堆”。 反观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全是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线路全藏在舱体里,航天员连太空垃圾,都要打包放进天舟货运飞船烧毁,运行4年了还跟刚发射时一样整洁,这差距肉眼可见。 有人说国际空间站“资历老、规模大”,可老不代表强,规模大更不代表好用,国际空间站现在每年光维护费就得30亿美元,2024年冷却系统故障停摆半个月,今年又曝出空气过滤系统效率下降,航天员得频繁更换滤芯。 更要命的是,它早过了设计寿命,NASA从2020年就喊着要退役,拖到现在还在硬撑,说白了就是造不出替代的,只能凑合用。 而中国的空间站2021年才建成,设计寿命10年,还能扩展到15年,神舟二十一号要装的智能算力平台、锂离子电池原位研究设备,都是在持续升级。 不过要说最打人脸的,还是国际合作这块,当年国际空间站建站,美国带头把中国拒之门外,1998年明确说“不接受中国参与”,搞技术垄断。 现在中国空间站反过来敞开大门,10月30日的发布会直接官宣,要安排巴基斯坦航天员以载荷专家身份上太空,选拔标准跟中国航天员一样严,还要一起训练、一起做实验。 这还只是开始,之前欧洲航天局的航天员早就来中国学中文、练操作了,连美国自己都有人急了,NASA局长去年就私下找中方谈合作,可国会还卡着《沃尔夫条款》不放。 一边是中国空间站的开放共享,一边是美国的固步自封,谁更有大国格局,谁的技术更让人放心,答案一目了然。 而且现在中国空间站的再生生保系统,水和氧气的再生率能到90%以上,国际空间站才70%,这意味着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成本更低、更安全。 神舟二十一号3.5小时就能对接核心舱,国际空间站的飞船最快也得6小时,这就是技术代差。 更别说中国空间站,能同时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还能接待访客,实验载荷能随时更换,国际空间站的老模块,根本做不到这些灵活调整。 之所以说中国空间站“没脸提”,其实是某些国家没脸提中国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当年的光环,现在被岁月磨成了“老破旧”,中国空间站却凭着年轻、先进、开放,成了全球太空探索的新中心。 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一发射,又是27项新实验,又是国际合作新进展,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比任何抹黑都有说服力。 美国当年能垄断航天技术,现在却拦不住中国自主突破,只能靠舆论造谣,这才是他们“不提”中国空间站的真正原因——不是中国不行,是他们的霸权面子挂不住了。 中国空间站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先,靠的是自主创新,靠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 神舟二十一号的“90后”航天员要上太空,巴基斯坦航天员要搭中国的飞船,这些都说明中国航天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引领新的太空合作潮流。 那些还抱着“差距大”谎言不放的人,不妨等神舟二十一号发射成功后,看看中国空间站的整洁有序,再对比国际空间站的杂乱无章,看看中国的开放共享,再想想美国的技术封锁,是非曲直自然就清楚了。 中国空间站从来不是“没脸提”,而是太提气,提得某些霸权国家坐不住了。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