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还有什么希望?人间清醒的孙继海告诉你! 谁还没为国足的表现唉声叹气过?骂归骂,气归气,心里那点盼头其实从没真正熄灭过。而在一众足坛名宿里,孙继海的发言总能戳中要害,这位在英超赛场上摸爬滚打过的“中国太阳”,既有球员时期的实战经验,又有深耕青训的切身体会,他的话里没有空话套话,全是实打实的洞察。 孙继海的“清醒”,早在球员时期就刻在了骨子里。08-09赛季英格兰足总杯,伤愈复出的他时隔53天重回首发左后卫,面对莱顿东方的头号射手博伊德,全程没给对手任何可乘之机!第9分钟博伊德想靠速度生吃他,孙继海转身不及却不慌不乱,果断战术犯规瓦解攻势;第44分钟两人再次对决,即便身体素质处于下风,他依旧用精准卡位让对方无功而返,整场比赛把对手盯得死死的。更难得的是,他还能主动带动反攻,第52分钟禁区外一脚势大力沉的远射,虽稍稍偏出,却直接点燃了全队的进攻气焰,这股攻防两端都拼劲十足的态度,放到现在的国足里都格外稀缺。要知道,能在英超站稳脚跟的中国球员本就寥寥无几,孙继海用一次次稳健的防守和积极的助攻证明,中国球员并非不行,关键是有没有那份咬牙坚持的韧劲和专业态度。 退役后一头扎进青训的孙继海,更是把“清醒”贯彻到了根上。他不止一次强调,青训是改变中国足球的唯一途径,哪怕当炮灰、垫脚石也在所不惜。为了让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能踢球,他推出“海选未来”公益青训项目,承诺食、宿、穿、赛、训全部免费,仅鞋子需要自理,还靠个人影响力募集公益资金,目前已有15.1万人捐赠超过800万元 。更难得的是,他懂得用科学手段助力训练,引进国内先进的数据监控系统,能实时追踪小球员的冲刺距离、心率变化、运动轨迹,甚至能精准设定训练负荷,避免因强度不当导致伤病。这种“公益初心+科学方法”的组合,才是青训该有的样子!反观有些青训机构,要么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么只盯着家境好的孩子,把足球变成“贵族运动”,对比之下,孙继海的坚持更显珍贵。 但青训这条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孙继海也陷入过“18万退队费”的争议。有家长因孩子伤病想退出青训,却被要求支付18万元赔偿金才给开“自由身证明”,这与当初“免费训练”的承诺形成反差,引发舆论热议。其实这事不能简单地判对错,青训运营成本极高,仅嗨球青训一个周期的教练团队预算就接近600万元,公益资金只能承担一半,机构要生存,就不得不考虑成本回收[[__LINK_I CON]]()。可问题在于,既然标榜公益项目,就该把收费标准、退队机制提前说清楚,不能等孩子要退出才突然提高额费用。这也暴露了中国青训的深层困境: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何在公益属性和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青训人都要面对的难题。 而近期U16国足的表现,似乎让孙继海的坚持看到了回报。在U17亚洲杯预选赛中,国少队3胜1平进19球丢2球顺利出线,面对韩国队时更是控球率高达60%,射门数12:5领先,靠前场反抢创造进球机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攻击性 。蒙太古杯上,他们更是打破历史,首次闯入四强,小组赛逼平法国、逆转喀麦隆,要知道此前中国U16九次参赛均止步小组赛且一球未进!这些进步背后,正是像孙继海这样的青训人深耕的成果,证明只要方向对了,中国足球就能看到希望。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U16在季军赛中0-2不敌墨西哥,暴露了战术单一、细节失误多、大赛经验不足的问题,比如防守站位混乱导致丢球,高压下技术动作变形错失良机。 孙继海曾说,国足参加18强赛,技术层面不是最重要的,卸下思想包袱才是关键。这句话戳中了国足的老毛病!想想过去的比赛,多少次因为想赢怕输导致动作变形,多少次因为领先就保守防守被逆转,说白了就是心态出了问题。球员时期的孙继� �就懂这个道理,当年面对齐达内这样的巨星,他敢主动上前缠斗,两次成功断下齐祖的球,哪怕一开始被过也不怯场 。 其实国足的希望从来不在一时的胜负里,而在孙继海这样“不忽悠、真做事”的青训人身上,在U16国少队那些敢打敢拼的孩子身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足球强国的根基都是靠几十年的青训沉淀出来的。我们不能指望今天投入青训,明天就出成绩,更不能因为一次失利就全盘否定,但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摒弃急功近利,把每一步都走扎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