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先搞明白星舰到底牛在哪,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火箭,是人类目前造出来的推力最大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升空推力能到7590吨,比传统火箭强得不是一点半点。 它带的超重型助推器装了33台猛禽发动机,星舰飞船自己还配了3台地面版和3台真空版猛禽发动机,整套系统的近地轨道运力能到100-150吨。 这个数比SpaceX现在用的猎鹰9号火箭足足多了4到6倍,就算是中国目前运力最强的长征五号火箭,近地轨道运力也才25吨左右,把这俩放一块儿比,差距一眼就能看出来。 运力变强只是开始,星舰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它完全可重复使用设计带来的成本暴跌。 传统火箭大多是一次性的,发射一次箭体就废了,单次发射成本随便就能到几亿美元。可星舰不一样,助推器和飞船都能完整回收再用。 就说它第八次试飞吧,超重助推器成功在海上回收了,更关键的是,助推器上那33台猛禽发动机里,有24台都是“飞过的老兵”,照样能完美配合。 这种技术成熟度直接把单次发射成本压到了200万美元左右,算下来运每吨货物到轨道的成本,甚至可能跌破10美元。 要知道,就算是以低成本闻名的猎鹰9号,每吨发射成本还在几千美元的级别,中国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发射成本,更是星舰的几十倍——这种成本优势摆出来,多数传统火箭基本就没竞争力了。 成本降下来,新的发射模式也跟着冒头,这事儿SpaceX早用猎鹰9号试过水了。 2024年底的时候,猎鹰9号执行“运输者1号”任务,一箭带了143颗卫星上天,直接把印度之前保持的一箭104星纪录给破了。 那次任务里,不光有SpaceX自家的星链卫星,还帮芬兰Iceye、美国“鹰眼360”这些公司搞了“拼车”,单次拼车费用才100万美元。 星舰的运力是猎鹰9号的好几倍,以后完全能搞出更大型的“太空拼车专列”,小卫星客户花更少的钱就能上轨道——这种好事,对那些靠小卫星组网的商业公司来说,吸引力简直拉满。 中国航天虽然也通过长城公司搞了拼车发射服务,但依托的长征系列火箭运力有限,想给出同样量级的成本优势,真没那么容易。 其实全球商业发射市场的格局,早就因为可重复使用技术松动了,中国的海外订单份额本来就一直在被挤压。 长城公司是中国商业发射的主力,从1985年进入国际市场到现在,一共完成了83次商业发射,把72颗国际商业卫星送进了轨道,最火的时候还占过7%-9%的国际市场份额。 可这几年份额越来越小,除了地缘政治的因素,成本和运力跟不上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中国现在主力的商业火箭长征三号乙,近地轨道运力才11.2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也只有5.5吨,别说满足大型卫星的发射需求了,就连小卫星拼车都难形成规模效应。 等星舰真投入商用,那些之前因为成本选长征火箭的发展中国家客户,比如曾经通过长城公司发射通信卫星的尼日利亚,大概率会转头找成本更低的SpaceX。 而且低轨卫星星座现在需求爆增,这会让星舰的优势更明显,可这偏偏是中国海外订单的潜在增长点。 现在全球几十家公司都计划搞低轨通信星座,单是SpaceX的星链计划,就已经发射了几千颗卫星。这种大规模组网,得靠发射次数多、运力大、成本低的发射服务来撑着。 星舰单次就能带一百多颗卫星入轨,按200万美元单次成本算,每颗卫星的发射成本能压到几万美元。 中国虽然也在推进低轨星座建设,但没匹配的发射能力啊——长征九号重型火箭还在研制中,就算顺利上天,它的可重复使用程度和成本控制,未必能赶上星舰。 更实际的是,国际客户选发射服务商的时候,都爱挑有成熟运营案例的企业,SpaceX光猎鹰9号就有上千次发射经验了,可中国商业火箭的复用技术才刚起步。 星舰成功了,还会带动航天产业链重新洗牌,进一步巩固SpaceX的生态优势。 它用的不锈钢箭体材料,比传统航天铝材便宜多了;猛禽发动机的推重比和可维护性,也经过好几次试飞验证了。这种从材料到动力系统的全链条创新,其他竞争者想在短时间内抄作业都难。 中国航天产业链长期靠国家任务驱动,商业化配套能力相对弱一些,比如火箭回收需要的高精度制导系统、着陆缓冲机构这些,都还得花时间突破。 等星舰靠批量发射把研发成本摊薄,中国火箭的成本劣势可能会更明显,本来就不多的海外订单,自然会被进一步分流。 不过星舰要真成熟还得等阵子,到2025年3月为止,它第八次试飞还是没成功——虽然超重助推器回收成了,但飞船部分还没做到稳定复用。 但从长远看,一旦星舰跨过技术门槛,能常态化发射了,它带来的成本和运力革命,肯定会冲击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传统发射服务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