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中企340亿收购的血汗钱打水漂? 一场光天化日下的商业抢劫,让全球半导体供应链陷入混乱。 荷兰政府一纸部长令,中国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的资产遭冻结,中方CEO被强行免职,股权被强制托管给第三方。 这一切发生在闻泰科技合法收购安世半导体六年后,这家曾经濒临破产的企业在中资投入340亿元后起死回生,成为全球车规级芯片的核心供应商。 而如今,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翻出1952年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将中资企业六年的心血与投资瞬间夺走。 --- 01 合法收购反遭劫 安世半导体的前身是荷兰皇家飞利浦的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后归属于恩智浦旗下。 2019年,中国的闻泰科技经过合法程序,以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金额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的全资收购。 这笔交易当时被誉为中国半导体领域的一大突破,帮助安世还清了外债,并注入了研发资金。 收购后,安世半导体稳步发展,成为车规级芯片的龙头企业,年出货量超过1100亿颗,全球客户终端超过2.5万家。 到了2024年,安世半导体营收达到147亿元,全球功率分立器件排名升至第三,并给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的企业所得税。 02 精心策划的抢夺 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和“内部存在严重治理缺陷”为由,动用了1952年冷战时期颁布的《商品供应法》,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资产。 荷兰政府要求安世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等进行调整,为期一年。 随后,事态以惊人的速度升级。 在三位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提请下,荷兰法院在未经过庭审的情况下,于10月7日快速裁决,暂停了中方CEO张学政的职务。 法院还指派了一位外籍人士担任安世半导体控股及安世半导体的非执行董事,并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同时将闻泰科技持有的几乎全部股权托管给第三方。 从高管提请到裁决落地,全程仅用七天,其节奏被业内普遍视为一场“法律闪电战”。 03 地缘政治的黑手 这一系列行动的背后,地缘政治的影子若隐若现。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 在荷兰方面采取近期这些措施之前,美国收紧了“实体清单”。 美东时间2025年9月29日,美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等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 荷兰政府行动与美国的施压密切相关。在行动前一天,美国商务部发布了新一轮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 分析认为,这是美国意图在关键技术领域迫使欧洲国家“选边站队”的体现。 04 中方的坚决反制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接管”,中方与安世半导体迅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中国商务部迅速出手,对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部分芯片产品实施出口管制。 这一措施精准打击了全球供应链的命门——尽管安世大部分芯片在欧洲生产,但约70%的芯片需要在中国完成封装后才能分销全球。 10月19日,安世中国发表声明,宣布进入“独立运营”状态,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未经中国区认可的指令”,并直接切断了与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 在宣布独立运营的同时,安世中国所有销售款项强制改用人民币结算,彻底改变了以往使用美元等外币的交易方式。 05 全球产业链震颤 中方的反击迅速通过全球汽车产业链放大的涟漪效应,让世界直观感受到了安世芯片不可或缺的地位。 欧洲汽车业陷入“停产恐慌”:安世生产的芯片虽看似基础,却是汽车雨刷、车窗升降等电子系统的“工业食盐”——用量不大,但缺了就无法生产。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警告这是“十年未遇的供应链危机”。 大众汽车坦言其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沃尔夫斯堡工厂的高尔夫车型生产线已濒临停工,日损失可能超过1亿欧元。 宝马、奔驰等品牌也均出现产能断点。 这场危机并非欧洲独有。美国最大汽车供应商协会MEMA警告,美国汽车工厂的生产可能在2至4周内受到“重大冲击”。 欧洲车企的停产危机、美国的警告、日本的担忧,都在证明一个事实: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任何一方能在供应链断裂中独善其身。 荷兰抢走了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却只拿到一个空壳子。安世半导体约70%的芯片需要在中国完成封装测试,关键元器件依赖中国供应,一半以上市场也在中国。 这场争夺战,没有真正的赢家。当政治操弄商业规则,最终买单的是全球消费者和产业工人。安世半导体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