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工作后,我才明白:有时“得罪人”是种能力 上周,处里一份重要报告的数据有误,分管领导暗示我“小事化了”。我在审核意见里直接写明问题,退回重报。 老同事悄悄劝我:“这样会得罪上面。” 我答:“如果数据失真,将来追责时,谁来担这个‘得罪’的代价?” 五年前刚进单位时,我也曾努力合群——对同事的推诿视而不见,对领导的模糊决策保持沉默。 结果?漏雨的文件柜压垮了我的工位,而当初“谁都不得罪”的我,成了唯一加班补材料的人。 后来观察一位被破格提拔的前辈:他从不主动挑事,但涉及原则问题时,敢在会议上直接说“我反对”。 有人私下说他“死板”,可当重大项目需要牵头人时,领导第一个点名他:“这人靠得住。” 体制内待久了就懂: - 无原则的妥协,只会让你成为“隐形背锅侠” - 对违规操作的纵容,终会反噬自身 - 真正的尊重,来自于你坚守的底线 这不是鲁莽,而是清醒—— 用今天可控的“小得罪”,避免明天不可控的“大追责”。 毕竟,体制内的安全感,从来不来自和稀泥,而是你敢于说“不”时那份坦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