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中国人?”美国驻日大使竟然曾公开威胁中国: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不向

纸上点将 2025-10-29 22:17:56

“饿死中国人?”美国驻日大使竟然曾公开威胁中国:如果中国不按美国的意愿行事,不向西方低头,就要通过制裁中国的粮食和能源,让十四亿中国人陷入饥荒。 美国驻日大使拉姆·伊曼纽尔在2024年8月3日的彭博电视台采访中,公开将中国粮食和能源安全列为潜在打击目标。他声称,中国经济模式依赖外部输入,如果拒绝西方标准,美国及其盟友可以通过限制进口通道,制造供应中断。这种论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印太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经济杠杆迫使中国调整政策。伊曼纽尔强调,中国每年需进口大量大豆和玉米,主要用于饲料生产,这被他视为软肋。但事实是,中国主粮如稻谷和小麦的自给率已稳定超过95%,这得益于长期农业技术投入和耕地优化。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95亿吨,创历史新高,储备库存可支撑全国消费18个月以上。这样的数据,直接戳破了所谓“饥荒威胁”的泡沫。伊曼纽尔的话语,暴露了其对全球供应链的浅显认知,却也反映出美国在亚太布局的焦虑。 粮食安全在中国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国家战略。早在上世纪中叶,中国就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近年来,通过杂交水稻等技术突破,单季稻亩产提升了20%以上。2024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1.8亿亩,产量预计达2100万吨,虽仍需进口补充,但来源已多元化,转向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2023年,从这些地区的进口量占中国大豆总进口的80%以上,远超对美国的依赖。这一步棋,不仅降低了地缘风险,还刺激了本土育种创新。相比之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出口国,曾多次以贸易战为由卡脖子,但中国通过政策补贴和科技攻关,逐步实现进口结构的优化。伊曼纽尔的威胁,忽略了这些变化,只停留在旧有刻板印象上,显得脱离实际。 能源领域同样是中国防范“卡脖子”的重点。伊曼纽尔点名海上航道,暗示美国海军可联合盟友干扰石油运输,声称中国70%的原油进口依赖海运。这话有几分道理,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确实高达70%,但供应格局早已不是单一路径。2024年,中俄能源管道全年输送原油超过8000万吨,占进口总量的20%。从中东的沙特和伊朗,也稳定输入大量液化天然气。国内层面,中国探明石油储量达38.51亿吨,位列世界第六,新疆和渤海油田产量持续攀升。更关键的是清洁能源转型加速,2024年风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核电在运机组达58台,总装机5800万千瓦。这些项目分布沿海和内陆,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刚性需求。到2025年,预计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升至30%以上。伊曼纽尔的言论,把能源当做简单开关,却低估了中国在多元化采购和本土开发上的韧性。 这种公开施压的背后,是美国对华战略的延续。自2018年贸易战启动,美国已推出多项针对性措施,如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伊曼纽尔作为前白宫幕僚长,其强硬风格在东京大使任上延续,多次推动日美军演和供应链重组。2024年,美日澳印“四方机制”加强了南海巡航,名义上维护航行自由,实则针对中国。但全球经济高度融合,任何单边封锁都将反噬自身。美国大豆农民已因对华出口锐减而叫苦,2023年损失超100亿美元。能源市场同样敏感,油价波动会波及全球通胀。伊曼纽尔忽略了这些连锁效应,他的表态更像外交姿态,而非可行方案。中国则坚持开放合作,2024年“一带一路”框架下,与沿线国家能源贸易额达2000亿美元,远超对抗路径的效益。 中国应对这类外部噪音的智慧,在于战略定力和长远布局。粮食方面,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超1万亿元,覆盖3亿亩土地。这不仅提升了抗灾能力,还带动了农村就业。能源转型中,“双碳”目标驱动下,光伏产量占全球80%,出口欧洲和东南亚的份额稳步上升。伊曼纽尔的威胁,不过是冰山一角,提醒中国进一步强化产业链自主。2025年,随着中欧班列运量突破2万列,粮食和能源的跨境流动更趋稳定。美国若执意对抗,只会加速盟友的离心。事实证明,威胁解决不了问题,合作方是王道。中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大国担当。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