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五十多岁的大叔,血糖飙到18毫摩尔每升,住进了医院。家属说他平时控制得挺好,

老李守护生命 2025-10-29 20:50:25

有位五十多岁的大叔,血糖飙到18毫摩尔每升,住进了医院。家属说他平时控制得挺好,饮食也注意,就是每周和朋友小聚时喝点白酒。医生一听,脸色就变了:“糖尿病还喝酒?这是拿命开玩笑!”可大叔不以为意:“喝酒又不是吃糖,怎么会升血糖?”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道理,却正是让很多糖尿病患者栽大跟头的误区。 酒精的确不是糖,它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葡萄糖不是一回事。但它对血糖的影响,比你想象中更复杂、更危险。有些人甚至在喝完酒后低血糖晕倒,却还不知道是酒惹的祸。喝酒不升血糖?非也。它可能直接把你的血糖搞到“失控”的边缘。 糖尿病不是光靠“不吃甜”就能控制的病。肝脏是人体调节血糖的中枢之一,尤其是在空腹或夜间,它会释放葡萄糖来维持血糖水平。而酒精进入体内后,肝脏会优先分解酒精,暂时“放弃”了调节血糖的工作。这个时候,如果你又没吃饭,血糖就容易“自由落体式”下降,引发低血糖,严重的甚至会昏迷。有人在晚上喝完酒就睡觉,早上起不来,以为是宿醉,其实是低血糖陷阱。 低血糖带来的症状——出汗、心慌、头晕——和轻度醉酒太像了,很多人根本分不清楚。等到发现问题,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补救时机。医学研究发现,饮酒诱发的低血糖,最常出现在饮酒后6到12小时内,而大多数人这个时间段都在睡觉。晚上喝酒,凌晨出事,这是不少糖尿病患者“睡着睡着就没醒”的真正原因。 反过来,有些人喝完酒后血糖却又高得离谱。这是因为很多酒类本身含糖,比如甜米酒、黄酒、果味啤酒,再配上花生米、烤串、炸鸡……这场“酒局”,其实是一场糖与脂肪的盛宴。研究表明,一顿高脂饮食配合酒精摄入,会明显延迟餐后血糖的高峰,让血糖在饭后4小时甚至更久才升高,很多人以为空腹血糖正常就放心了,殊不知餐后血糖早已悄悄爆表。 西医讲的是代谢,中医则更讲“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酒性辛热,最易伤肝、扰脾。糖尿病在中医里叫“消渴”,其病机多与“阴虚火旺”“脾虚湿盛”有关。酒助火生湿,正中病机。你控制得再好的血糖,只要一杯酒下肚,就可能打乱整个气血运行。再说得直白点:你每天吃药、测血糖、运动控制,结果一杯酒喝下去,全白搭了。 有些人会说:“我喝的是红酒,含有多酚,有抗氧化作用。”但你红酒的好处,是建立在健康人、适量饮用的基础上。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这点“好处”远抵不上它带来的风险。况且中国人饮酒习惯,哪有“西餐式小酌”?一喝就是几两白的,这哪是养生?这是自毁长城。 还有人自作聪明:“我喝无糖啤酒,不含糖总可以了吧?”问题是,即使是无糖酒精饮料,它也会干扰肝脏代谢,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再加上酒后食欲增加,往往容易吃多、吃杂。你以为你自己控制得住,其实身体早已“溃不成军”。 在临床上,医生最怕的是那种“控制得不错,却突然出事”的患者。很多时候,罪魁祸首就是一场酒局。最要命的是,喝酒这事,很少有人主动告诉医生,等到出事,家属才猛然想起来:“对了,他前天好像喝了点酒。”可惜,晚了。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不能活得有滋有味,但它绝对容不得侥幸。喝酒这事,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值不值得”的问题。一口酒,换一场低血糖昏迷,甚至一次心梗中风,值吗? 如果非要找点“替代品”,可以尝尝中药调制的代茶饮,比如山药、枸杞、黄精、桑叶这些药食同源的材料,可以用来泡水喝,既能润燥生津,又不影响血糖,还能提升气血。想要“聚会有面子”?不妨带上自制的养生茶,既健康又有个性。有时候,坚持比放纵更有“范儿”。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该明白,你不是不能享受生活,而是要学会“换一种方式”去享受。那些看似轻松的酒局,藏着的不是热闹,而是一地碎片。真正聪明的人,早就把“劝酒”当成一种不健康的诱惑,而不是人情世故。 这病,不是靠“忍一口”能好的,但常常是因为“多一口”而坏的。糖尿病人不喝酒,不是医生太严,而是病情不答应。你懂这个理,才能真的活得安心。

0 阅读:75
老李守护生命

老李守护生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