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现在智驾方案三分天下,可谁能想到 拿下最多车企的不是华为,而是Momenta,奔驰、奥迪、丰田、比亚迪全在用,连宝马前不久都官宣“入伙”,算下来足足20多家车企,这份额简直断层领先! 以前聊智驾,大家满脑子都是华为ADS、小鹏XNGP,毕竟新势力天天把“全场景无接管”挂嘴边。但车企圈早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想快速落地高阶智驾,又不想被单一技术方“卡脖子”,找Momenta几乎是最优解。就像比亚迪汉L搭载的DiPilot 5.0,就是和Momenta联合搞的,城区跟车、无保护左转这些日常场景,上手就能用,比自己从零研发快了至少两年。 Momenta能“通杀”中外车企,核心靠的是“联合研发”这张王牌。它不搞“一刀切”的打包方案,而是把算法框架、数据工具包开放给车企,让车企能按自己的需求调优。比如奔驰要的是“稳”,就侧重优化高速巡航的平顺性;比亚迪要适配不同价位车型,就针对性简化硬件门槛,15万的车也能装高阶智驾。这种“半定制化”模式,比华为那种“我给啥你用啥”的方案灵活多了,传统车企尤其吃这一套。 而且它的适配能力是真强。不管是燃油车、混动还是纯电,不管是10万级家用车还是百万级豪车,都能搭它的系统。上汽大众ID.7的高速NOA、本田ZR-V的自动泊车,内核全是Momenta的技术,但开起来的逻辑又带着各自品牌的调性。反观华为,虽然合作车型也超22款,但大多是新势力或高端车型,想塞进大众、丰田的走量车,适配成本高得吓人。 不过话说回来,Momenta的方案也不是完美的。有车主试驾汉L后吐槽,它应对加塞时反应偏慢,大雨天还偶尔误触发紧急制动,复杂场景的泛化能力比华为ADS 3.3差一截。说白了,它更像“实用主义选手”——能快速解决80%的日常智驾需求,但想冲击L4级的极致体验,还有差距。 现在智驾圈的格局其实很清晰:华为靠技术硬核抢高端市场,小鹏靠自研生态黏住粉丝,而Momenta靠“广撒网”占稳份额。宝马这波加入更关键,等于把德系车企的技术标准带了进来,以后说不定大众、奥迪会跟着加码,份额还得涨。 但最有意思的是消费者的选择:追求极致体验的,宁愿等华为ADS 4.0推送;图省心实用的,选Momenta联合研发的车型反而更划算。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能轻松应对通勤堵车、高速巡航的智驾,已经够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