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

晓绿聊趣事 2025-10-28 22:28:42

重磅!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美国方面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得非常成功。

往前倒十天半个月,美方的调子还硬得很,特朗普那会儿公开放话,说要因为稀土管制的事儿给中国商品加税,100%的幅度吓了市场一跳。当时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就怼回去了,说威胁施压根本不是打交道的正道,真要一意孤行中方肯定反制。

那时候谁都觉得,这关税大棒说不定真要落下来,美国零售商、农场主们先慌了神。美国零售商联合会早算过账,这政策真落地,普通家庭一年得多花800美元,亚马逊、沃尔玛那些巨头进货成本都得翻倍。

这剧情反转来得太快,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夏季雷阵雨,之前还乌云压城,转眼就云开雾散。就在半个月前,全球市场还因为那100%的关税威胁而瑟瑟发抖。

这个数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而近乎是经济脱钩的宣言。特朗普当时将矛头直指稀土,这可不是随便选的靶子。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到精密制导武器,几乎所有高科技产业都离不开它。

而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不仅是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更重要的是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冶炼分离技术。

说白了,美国就算能挖出稀土矿,也得送到中国来加工成能用的材料。这一招,算是掐住了不少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命脉。

当时很多人分析,特朗普这是想用关税大棒,换取中国在稀土供应上的让步,为美国本土的产业链重建争取时间。

然而,华盛顿的强硬姿态还没焐热,自家后院就已经先烧起了火。那100%的关税听起来威风,但真正要为此买单的,却是美国的普通消费者和企业。

美国零售商联合会的那笔账算得很清楚,关税成本最终会像滚雪球一样,层层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一个普通家庭每年因此多支出800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一个月的生活费。

对于沃尔玛、亚马逊这样依赖海量中国商品的零售巨头来说,进货成本翻倍几乎是灾难性的,要么选择自己亏损,要么就得大幅提高商品售价,无论哪种选择,都会引发市场动荡。

更别提广大的农场主了,他们最怕的就是贸易战升级。过去的经验告诉他们,每当华盛顿挥舞关税大棒,中方的反制措施往往就会精准地落在农产品上,大豆、猪肉这些曾经的“重灾区”还历历在目。一时间,从华尔街到中西部的农场,焦虑的情绪在蔓延。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磋商地点选在了马来西亚,这个选择本身就充满了看点。马来西亚是东盟的重要成员国,而东盟如今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美国极力拉拢的对象。

把谈判桌放在这里,既避开了中美两国本土的敏感氛围,又释放出一个信号:这场博弈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双边范畴,牵动着整个亚太地区的神经。

官方通报里只用了“非常成功”这样简洁的词汇,但外界普遍猜测,这短短几个字背后,可能隐藏着远比关税问题更复杂的交换。

或许,双方在供应链稳定、技术合作乃至更广泛的经济领域找到了新的平衡点。马来西亚的磋商,更像是一个契机,让双方都有机会从悬崖边上退一步,重新审视彼此的底线和诉求。

中方从一开始的态度就很明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掷地有声,不卑不亢。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定力,似乎最终起到了作用。

当对方意识到极限施压无法奏效,反而会伤及自身时,回到谈判桌就成了唯一理性的选择。这次关税威胁的解除,无疑让全球市场松了一口气,暂时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经济海啸。

但这究竟是暴风雨后的宁静,还是下一场风暴来临前的短暂间歇?马来西亚的“成功磋商”究竟达成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中美之间这条复杂的经济纽带,未来又将如何演变?这一切,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对于这件事,你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