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的演讲台上,一位80岁的英国老头吸引了全场目光。他叫马丁·雅克,在中国研究了三十多年,早年间就写过《中国崛起会改变世界》这类引发热议的作品。如今再登复旦讲台,他的话语比当年更具分量。 老头没有激昂的情绪,也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是缓缓摊开随身携带的笔记。台下坐着的学生和学者们静静等待,连平时最爱提问的学生都屏住了呼吸。他语气平静却字字有力,说出的话让全场瞬间安静。他指出,当前世界混乱的根源不是战争,不是冲突,而是西方的旧秩序已经快撑不住了。 这个观点一出,台下无人反驳。熟悉国际局势的人都清楚,西方那套发展模式早已漏洞百出。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民众过度消费导致债务高企;靠军事力量维持平衡,到处驻军挑起地区争端;靠话语霸权占据高地,动辄用舆论抹黑他国。在全球互联网普及、产业链重构、新兴国家崛起的大趋势下,这些老套路根本跟不上时代。 可西方各国依旧不愿改变,还执着于“我们制定规则,你们听话”的霸权逻辑。一边对中国采取遏制措施,限制技术交流、加征贸易关税;一边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抢着进口中国造的锂电池和稀土。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笑柄。 马丁·雅克接着讲解,中国之所以能在乱局中独善其身,核心是早早跳出了“西方现代化”的框架。这不是恭维,而是基于事实的判断。早年间,中国也曾跟着西方规则走,但很快发现那条路不适合自己。于是开始铺自己的路,“双循环”布局就是关键一步,从那时起就注定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疫情期间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全球物流停滞,供应链断裂,海运费用暴涨,各国都在盼着美国和欧盟出手救局。结果呢?美国连自家医疗体系都搞不定,大量民众得不到及时救治;欧盟则一味输出美元通胀,让其他国家为其经济问题买单。就这样,他们还自称是“世界领头羊”。 中国的表现完全不同。悄悄稳住国内生产供给链,保障民生和经济基本盘;同时在亚洲、非洲、中东地区推进基建项目,修建铁路、港口,打通贸易通道;在数字化领域加速发展,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当其他国家焦头烂额时,中国的光伏、风电设备已经出口到全世界,成为多个国家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 马丁·雅克提到,中国真正的关键一步,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也不是成为制造强国,而是从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变成了塑造者。芯片被断供,就全力打造自己的芯片产业链,从设计到制造逐步突破;美元加息引发全球金融波动,就积极推进本币结算,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被排除在部分国际合作之外,就自己搭建合作平台,吸引越来越多国家加入。 他还举了个真实的例子。以前在西方提起“中国模式”,很多人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根本不信。可现在,西方各国政府开始偷偷研究中国的发展路径,搞起了“产业回流”“重建基础制造”,而这些做法,正是他们当年看不起的“低端路线”。现实狠狠打了那些质疑者的脸。 马丁·雅克感慨,中国这三十年变化巨大,但有一点始终没变,就是稳。不靠别人拉扯,不怕别人卡脖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搭建属于自己的发展桥梁。他明确表示,未来能给世界提供解决方案的,不在华盛顿、不在伦敦、不在巴黎,而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因为能走出泥潭的,一定是那个不怕泥泞、愿意动手铺路的人。 世界乱局,是西方旧梦的破碎。中国稳定,是新发展路径的成功。 出处来源:中国新闻网《马丁·雅克:中国没乱,是因为走对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