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孤儿义勇军:16岁的血色青春 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

微笑着前行 2025-10-28 17:23:16

金陵孤儿义勇军:16岁的血色青春 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日伪军,最后被残酷绞杀无路可退,引爆炸药,全部壮烈牺牲,平均年龄仅有16岁。“金陵孤儿义勇军”的事迹少有人知,只留下一张照片。 那张照片现在藏在南京档案馆的展柜里,泛黄的相纸上,几十个少年挤在一起,有的还没枪高,裤腿卷到膝盖,露出冻得发红的脚踝,却都挺直了腰杆,眼神亮得像淬了火。你能想象吗?站在最前排的小个子叫小石头,那年才14岁,右耳后有块淡褐色的疤——那是南京沦陷时,他娘用身体护他,房梁砸下来擦到的,他总摸着疤说“娘在看着我呢”。这支队伍的组建,源于1938年初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统计,当时在废墟中发现的孤儿超过3000名,其中近百名因亲人死于日军屠刀,自发聚集在紫金山北麓的破庙里,被原国民党军第88师残部军官李明远发现,随后正式组建为“金陵孤儿义勇军”,小石头便是首批加入的成员。 部队成立初期,装备极度匮乏。孩子们手中的武器多是战场遗留的旧步枪,枪管布满锈迹,有的甚至没有刺刀,他们便用砍柴刀、铁锹补足。1938年秋,义勇军在栖霞山附近执行侦察任务时,遭遇一小股日军巡逻队。因武器落后,他们放弃正面冲突,由15岁的队长周明带领,利用山林地形设下陷阱——在日军必经的狭窄山道旁,将削尖的毛竹埋入地下,顶部用落叶掩盖,再由小石头等3名年纪最小的队员佯装溃败,将日军引入伏击圈。此战虽仅击毙3名日军,却缴获了2支三八式步枪和120发子弹,这也是他们首次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周明在战后日记里写道:“孩子们没有哭,只是擦枪时手在抖,那是激动,不是怕。” 随着作战经验积累,义勇军逐渐摸索出适合自身的游击战术。他们熟悉南京周边的街巷、农田与山林,常以3至5人为一组,针对日伪军的哨所、粮站发动突袭。1939年夏,日伪军在江浦县设立粮库,囤积过冬物资,义勇军决定夜袭。因孩子们身材瘦小,他们从粮库后方的排水渠潜入,用自制的土炸药炸开仓库后门,在搬运粮食时遭遇守军巡逻。16岁的队员陈小妹为掩护同伴撤退,手持仅有的3枚手榴弹冲向敌人,虽壮烈牺牲,却为队伍争取了足够时间,最终成功烧毁粮库并带回近百斤粮食,救济了附近的村民。此战过后,日伪军开始重视这股“娃娃兵”,多次出动兵力搜剿,却因义勇军灵活的转移策略屡屡扑空。 1940年冬,因叛徒出卖,义勇军的藏身地——青龙山溶洞被日军包围。当时洞内仅有37名队员,每人平均子弹不足10发,还携带了8名受伤的同伴。日军先是用迫击炮轰击洞口,随后发动冲锋,队员们依托溶洞地形顽强抵抗,用石块、土炸药与敌人周旋了整整两天。小石头在第一天的战斗中被子弹击中左臂,他撕下衣襟简单包扎后,继续用右手持枪射击,嘴里仍念叨着“娘在看着我呢”。到了第三天清晨,日军动用火焰喷射器进攻,洞内温度急剧升高,队员们明白已无突围可能。队长周明召集剩余队员,将仅存的炸药捆在一起,在日军冲入洞口的瞬间拉响引线,37名少年全部殉国。 战后,当地村民在清理战场时,从溶洞深处发现了一本被血浸透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队员们的姓名与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仅13岁。这本笔记本后来被转交至南京档案馆,与那张唯一的合影一同保存。虽因年代久远,多数队员的具体事迹已无从考证,但从档案中留存的零星记载可知,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加入义勇军前,曾在难民营里饱受饥饿与疾病折磨,却始终未向侵略者低头。 “金陵孤儿义勇军”的事迹之所以鲜为人知,因抗战时期南京地区局势混乱,相关记录多在战火中损毁,且其规模较小、活动范围局限于敌后,未被主流战史详细记载。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少年强则国强”的真谛,平均16岁的年纪,本应在学堂读书,却因国破家亡扛起武器,用200多名日伪军的伤亡数字,书写了属于孤儿的抗日史诗。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飞龙在天

飞龙在天

4
2025-10-28 23:11

致敬前辈!

猜你喜欢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