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1975年5月的维多利亚港,海风裹挟着陌生的焦虑,丹麦货轮嘉娜号缓缓靠岸,甲板上挤满了3743张惶恐的面孔,这是第一批抵达香港的越南难民,也揭开了香港长达25年接收越南船民的序幕。 谁也没想到,这场始于人道主义的接纳,会在香港的土地上催生出一段充满矛盾与烟火气的特殊历史,超20万越南难民在此落脚,住进用铁丝网围起的难民营,在衣食无忧的安置中,却迎来了生育率的异常攀升。 走进香港当年的难民营,仿佛踏入一个隔绝却热闹的小世界,从鲤鱼门到望后石,十几个禁闭式营地散落在城市角落,警察与民众安全服务队的巡逻身影,让铁丝网成了这里最醒目的标识。 不同于逃亡路上的颠沛流离,难民们的基本生活被妥善照料,香港政府联合联合国提供每日三餐,米饭、罐头与饮用水从不短缺,简陋的木屋虽拥挤,却能遮风挡雨;医疗站里,医生会为生病的人免费诊治。 一位当年的难民回忆:“在船上连喝口水都要抢,到了香港,至少不用饿肚子。” 这种衣食无忧的安稳,与他们此前的绝境形成强烈反差,却也让漫长的等待变得格外沉重。 令人意外的是,这份安稳竟催生出一个特殊现象,难民营里的生育率高得惊人,狭窄的木屋中,常常能看到三四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妇女们的肚子大多处于轮替隆起的状态,有人统计,部分难民营的生育率是当时香港本地的两倍还多。 这背后,藏着难民们复杂的生存逻辑,在看不到未来的等待里,孩子成了绝望中的精神寄托,许多家庭抱着多一个孩子,就多一分被第三国接纳的希望的想法,将生育当作改变命运的微弱赌注。 而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以及无所事事的营地生活,更让生育成了打发时间、维系家庭纽带的方式,一位越南裔港人回忆母亲的话:“那时候不知道明天会去哪,只能看着孩子,才觉得日子有盼头。” 这场持续25年的安置,最终以2000年望后石难民营的关闭画上句号,令人感慨的是,香港不仅全程接收了这20万难民,还为那些无法被遣返、也未能移民第三国的人敞开了怀抱,约1400名越南人获得了香港身份证,正式融入这座曾给予他们庇护的城市。 如今,当年的难民及其后代已在香港形成数万人的社群,他们从难民营走出,散布在各行各业,有的开起了越南餐馆,让西贡风味在香港落地生根。 有的成为出租车司机,熟悉地穿梭在香港的大街小巷,还有的像导演徐克、演员吕良伟一样,在文化领域发光发热,用自己的故事丰富着香港的多元底色。 那些曾在铁丝网内呱呱坠地的孩子,如今早已长成香港的中坚力量,他们说着流利的广东话,习惯了茶餐厅的奶茶与菠萝油,将香港视为真正的家。 回望那段岁月,难民营里的高生育率或许带着无奈与辛酸,但香港的接纳与包容,最终让这些被迫漂泊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安稳的归宿,也书写了一段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