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致命的信号:中国对美债的万亿级抛售,并非简单的经济考量,而是对美国公然讨论“

纸上点将 2025-10-27 23:49:10

一个致命的信号:中国对美债的万亿级抛售,并非简单的经济考量,而是对美国公然讨论“冻结美债”言论的决绝回应!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持有国,早年将大量资金投向美国国债,以求安全性和流动性。2000年起,中国开始系统买入美债,规模从最初的数百亿美元逐步攀升。到2011年,持仓达到1.32万亿美元峰值,占美国外资债主比例超过10%。这一配置源于当时的经济逻辑:出口顺差积累的外汇需找稳健出口,美国国债收益率虽低,却提供无风险回报。同时,它帮助压低美国借贷成本,支持其财政扩张。中国央行通过一级交易商渠道操作,确保资金平稳注入市场。 进入2010年代,随着储备规模突破3万亿美元,持仓占比相对稳定,但地缘风险渐显。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冻结俄罗斯央行3000亿美元资产,此举虽针对特定目标,却敲响警钟。中国开始审视单一依赖的隐患,逐步转向黄金和欧元等资产。2023年,持仓降至8000亿美元以下,减持节奏加快。这反映出外汇管理从被动积累向主动优化的转变,旨在分散风险,提升韧性。 减持行动在2024年进入加速阶段。美国财政部TIC报告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累计减持573亿美元,持仓年末收于7692亿美元。进入2025年,波动更趋明显。1月短暂增持18亿美元,2月加码235亿美元,但3月转为减持189亿美元,持仓滑至7654亿美元。4月继续减持82亿美元,5月再减9亿美元,至7563亿美元。7月单月抛售规模最大,达257亿美元,持仓进一步降至7307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这一连串操作并非突发,而是基于月度数据监测和全球市场评估。减持主要针对中长期国债,避免短期票据扰动流动性。同期,日本和加拿大等国增持填补空缺,日本持仓升至1.1万亿美元以上,英国跃居第三大债主,持仓7793亿美元。中国的举动虽未引发恐慌,却推升美债收益率,10年期一度突破4.3%,增加了美国财政负担。 美国国内对华金融施压的声音加剧了这一进程。2024年,部分议员公开讨论冻结中国持债的可能性,作为对所谓国家安全威胁的回应。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鲁比奥等推动相关法案,主张授权总统在特定条件下扣押外资资产,此前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先例被反复引用。这些言论虽未成法,却动摇互信基础。中国持债本是基于国际规则的投资,一旦面临单边威胁,风险敞口暴露无遗。 减持随之成为理性选择,它不只降低暴露度,还测试市场承受力。全球投资者注意到,减持规模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从峰值减少近40%。这提醒各国,美元体系的安全神话正面临考验。北京的策略强调渐进执行,避免剧烈波动,同时加速本币国际化。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份额升至30%,黄金储备增至2300吨以上。这些调整源于对长期稳定的追求,而非短期对抗。 减持的影响波及美国财政体系。美债利息支出2025年预计逼近1万亿美元,减持加剧融资压力,迫使美联储调整利率路径。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短期债成本升0.5个百分点以上,影响企业借贷和股市估值。全球资金流动随之重塑,新兴市场转向欧元和日元资产,巴西和印度等国在本币贸易协议中占比提升10%。美元在储备货币中的份额从59%降至57%,多极化趋势加速显现。中国减持并非孤立事件,它与去美元化进程交织,推动国际结算多样化。欧洲央行发行量创纪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债券需求旺盛。这些变化接地气地说,就是普通投资者开始审视钱包里的美元资产,考虑分散到更可靠渠道。长远看,美国需面对借债依赖外资的现实,政策空间受限。 这一信号还暴露中美经济联系的脆弱性。过去,中国持债支撑美国消费和投资循环,形成互利格局。但地缘摩擦升级后,信任赤字扩大。减持行动明确划定底线:金融合作需基于平等,而非胁迫。全球经济体从中吸取教训,强调规则导向的投资环境。2025年上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指出,储备多元化已成为主流策略,80%新兴经济体调整配置。中国的实践提供范例,它通过减持维护主权利益,同时不扰乱全球稳定。这份平衡体现了大国责任感,也为多边机制注入新动力。投资者需警醒,单一货币风险正放大,多元化是当下共识。

0 阅读:384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