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国际关系从来不是儿戏,小国夹在中美之间,总得精打细算自家那点家当。得罪中国,顶多是外交照会来回几轮,贸易大门依旧敞开,项目推进照旧不误。可要是惹恼美国,那麻烦就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从经济封锁到资产冻结,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小国经济直线下滑,民生跟着遭殃。这位美籍华人点破的,正是这种不对称风险的本质。 想想看,古巴从1960年起就尝尽苦头,美国切断贸易线,搞起长达几十年的全面封锁。联合国大会上,古巴年年控诉,美国那边铁板一块,不肯松口。这套路让拉美国家长了记性,外交文件里总得绕着走。中国这边呢,就算南海有点摩擦,北京还是坐下来谈,合作项目一步步落地。这对比一拉开,小国外长们心里门清,选边时自然偏向低风险那头。 美国这种睚眦必报的作风,根子在它的全球霸权体系上。金融霸权是关键,美元结算通道一卡,石油出口就卡壳。委内瑞拉2019年的遭遇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美国财政部一纸令下,对国家石油公司动手,切断美元通道。结果出口瘫痪,物价飞涨,民众日子越过越紧。中国企业在那儿的基建项目,没受太大波及,继续修路建桥,货物流通顺畅。这事传开,非洲和东南亚的小国官员私下议论:美国下手狠,中国更靠谱。 小国敢对中国叫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讲究互利共赢,不爱动辄用经济武器砸人。这给了他们底气,也暴露了美国策略的短视:短期施压有威慑,长期看却让盟友离心离德。 缅甸2021年政变后,美国反应更快,军方事件刚起,就甩出行政令,针对关联企业下手。供应链一断,工厂停摆,进口短缺,街头市场乱套。中国外交团队保持沟通,援助照旧,不添乱。这让小国看清,美国的报复像悬剑高悬,随时落下;中国则是稳当伙伴,谈崩了还能重来。美籍华人的话,点出了小国外交的算盘:权衡利弊,得罪中国损失有限,得罪美国则伤筋动骨。 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硬实力的现实考量。美国核弹头攒了3700枚,中国到2025年也稳过600枚,但差距还在。小国心里有数,话语权归根结底靠实力说话。中国这些年高铁四通八达,5G全球领先,综合国力稳步上台阶,可全面赶超还需时日。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招牌,跟发展中国家做生意,主打互利共赢。非洲修路建桥,拉美搞能源合作,东南亚推数字经济,全是实打实的项目。就算有点小分歧,北京不翻脸,坐下来聊,方案微调了事。美国那边呢,动不动就拉长制裁名单,伊朗、朝鲜、俄罗斯,全挨过收拾。 小国看着这些,脊梁发凉,自然绕道走。中国优先的路子,坚持和平发展,利益为先,国际朋友圈会越扩越大。台湾问题上,那边领导人爱蹦跶,靠美国撑腰搅和国际。可一个中国原则是底线,小国明镜似的,知道站错队没好果子。美国许诺军售,卖点武器想拉盟友,小国算账清楚:得罪中国,经济大门关不上;抱美国大腿,制裁风险天天在。 美籍华人的实话,其实给中国提了个醒:实力不足,话语权就弱。小国敢对中国使性子,是因为知道中国不会像美国那样,逮着小事就下死手。长远看,这是个机会。中国得加把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让综合实力碾压式前进。科技自立自强,高品质发展,一步步夯实根基。国际舞台上,小国脚步会更谨慎,中国路径越发清晰。 这种博弈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实力积累的赛跑。谁能提供稳定合作,谁就赢得人心。美籍华人的剖析,像一面镜子,照出大国责任的重量。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最近有点“左右为难”。先是搬出冷战时期的法律接管中资控股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