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揭秘了:平均270年就出现1次小冰河期的大气候,导致中国一个朝代很难突出300年!明朝最惨,小冰河期长达70年! 咱们常说中国古代朝代好像有个“魔咒”,很少有能撑过300年的,以前不少人觉得是皇帝昏庸、官员腐败这些人为因素,其实背后还藏着个更“不讲理”的力量——周期性的大降温气候,也就是常说的小冰河期。 这事儿不是随便猜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之前做过专项研究,从冰川遗迹、树木年轮还有历史文献里扒出来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千多年里,咱们这片土地大概平均每270年就会撞上一次小冰河期,这个间隔刚好跟多数朝代的寿命凑上了,说巧合都有点说不过去。 小冰河期不是咱们平时说的“冬天冷一点”那么简单,是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持续时间能从几十年到上百年。就拿气温来说,研究里提到,这种时期的年平均气温能比正常年份低个1到2摄氏度,别觉得1度不多,对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来说,这就是致命的。 要知道,小麦、水稻这些主要粮食作物,对积温的要求特别严,温度差1度,积温就不够,作物成熟的时间得拖长,有的地方甚至直接没法成熟。 古代社会跟现在不一样,没大棚、没化肥,更没什么粮食储备体系,老百姓吃饭全看地里的收成,粮食一减产,第一个扛不住的就是底层人家。 饿肚子的人多了,就成了流民,这些人流到哪儿,哪儿就容易出乱子,毕竟肚子填不饱的时候,谁还管什么王法规矩?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张献忠,一开始就是跟着流民混起来的,他们的队伍里,十有八九都是吃不上饭的农民,你说这背后要是没有小冰河期导致的粮食危机,哪来这么多人跟着闹起义? 更麻烦的是,小冰河期不光影响中原地区,北方的草原也遭罪。草原上的草对气候更敏感,气温一降,降水也跟着少,草原退化得厉害,牛羊没草吃就会死,游牧民族的日子也过不下去。他们不能像中原农民那样等着地里长庄稼,只能往南跑,抢中原的粮食和物资。 明朝后期,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就是因为草原日子没法过,才一次次南下跟明朝打仗。明朝这边要应对内部的农民起义,那边还要防着后金,两头耗着,本来就因为粮食减产闹得国库空虚,这么一折腾,国力更是被掏空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为啥有的朝代能撑得久一点,比如清朝就过了260多年,没到300年但也接近了?其实清朝初期也赶上了小冰河期的尾巴,只是他们运气好,加上做了点实在事。 另外,当时从美洲传过来的玉米、红薯这些作物也慢慢普及了,这些作物比小麦水稻耐冷耐旱,在小冰河期的气候里也能长,多少缓解了粮食压力。 但就算这样,清朝也没逃过“300年魔咒”,到了后期,虽然小冰河期的影响减弱了,但其他问题又冒出来,加上鸦片战争之后的外患,最后还是没撑住。 再回头说明朝,它算是倒了血霉,撞上的小冰河期是近千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足足有70年,从万历年间一直拖到崇祯末年。 这70年里,极端天气就没断过,冬天黄河结冰期比平时长了两个多月,连南方的太湖都结过冰,人能在冰上走;夏天要么是大旱,地里裂得能塞进拳头,要么就是暴雨洪涝,把好不容易种的庄稼全淹了。 除了冷和旱涝,瘟疫也跟着来,因为粮食不够,老百姓营养不良,抵抗力差,一旦有疫情就控制不住。 崇祯年间,北京周边爆发过一次大瘟疫,光是北京城就死了几十万人,连守卫城门的士兵都没剩下几个,后来清军打过来的时候,明朝连像样的抵抗力量都凑不出来,你说这小冰河期对明朝的打击得有多大? 当然了,也不能说小冰河期是唯一的原因,明朝后期的政治确实烂,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官员拉帮结派搞党争,收税只盯着老百姓,对那些当官的、地主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都让矛盾越来越深。 但要是没有小冰河期这个“导火索”,粮食够吃,老百姓能活下去,就算政治有点问题,也不至于闹到亡国的地步。就像一根已经快朽了的木头,小冰河期就是最后推它一把的那阵风,直接给吹倒了。 现在有不少权威媒体都报道过这事儿,比如《中国科学报》就曾经专门分析过小冰河期和历史朝代更迭的关系,里面提到,古代农业社会对气候的依赖度高达90%以上,气候一旦出现长期异常,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的气候数据和朝代存续时间,发现两者的相关性高达80%以上,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巧合。 咱们现在之所以不用怕小冰河期,是因为有科技撑着。就算遇到降温,温室大棚能保证蔬菜粮食生长,机械化种植能提高产量,就算局部地区减产,也能从其他地方调运。而且现在经济多元化,不是只靠农业,就算农业受点影响,其他行业也能撑起来。 但古代没这些条件,气候就是“天”,天要变脸,整个国家都得跟着遭罪,这也是为啥那些朝代绕不开300年的坎,尤其是明朝,刚好撞上最狠的一次小冰河期,最后落得个灭亡的下场,说起来也算是历史和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