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大会上,那两个来自台湾的熟悉面孔太戳人了!台大苑举正教授等前辈,顶着压力站在会场的身影,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 台湾大学教授苑举正的身影,出现在大陆一场纪念活动上,他不讳言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官方的数据罗盘,指向了一个清晰的悖论,历经十八年以台湾主体性为核心的课纲修订,社会正见证其显着成果,在二十至二十九岁的青年群体中,认同自身为中国人的比例,已从过去的百分之六十五,骤降至仅剩百分之十二。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轴上,另一组数据却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狂飙,赴大陆攻读研究所的台湾学生数量,从区区八百人,激增至一万三千人,这并非简单的口是心非,而是选择维度的分化。 年轻人或许在民意调查中表达了与官方叙事同步的政治立场,却又用脚下的机票,真实地回应着大陆高铁网络与便捷移动支付所带来的现实吸引力,个体的流动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潮水,其方向和力量,已非单一的认同率民调所能完全定义。 政治高压之下,经济理性的天平显得格外沉重,当局手中那份不断扩大的“制裁”名单,以及曾有五十一位里长因访问大陆被扣上“外患罪”的调查,清晰地划出了一条政治封锁线。 但这道封锁线,在经济规律面前却显得脆弱,高雄的渔船依旧将九百吨石斑鱼成功销往厦门,只因对岸的市场能提供高出四成的收购价格,一位渔民的朴素感悟道破了天机:大陆的一纸检疫许可,远比本地的绿色能源补贴来得更为实在。 码头边不断增多的集装箱,与大陆实验室里越来越多的台籍工程师,以及他们深夜加班的灯光,共同构成了这股经济引力的具体形象,事实证明,个人的经济利益选择,有时比政治立场更能反映真实意愿。 最终承载这一切矛盾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像苑举正教授这样的前辈,他们不顾潜在压力出席活动,并非仅仅为了政治表态,他们的坚持,本身就是对“去中国化”议程的一种强力反驳,维系着一道坚韧的情感联系。 这些被视为活历史见证的人物证明,政治手段难以轻易吓倒所有爱国者,而那位在上海写代码的年轻工程师,其内心的矛盾则更为生动,祖父辈曾有过焚烧旗帜的激进行为,而她如今却在为大陆的科技崛起贡献力量。 这种强烈的讽刺感,恰恰是这一代人在身份撕裂下的现实弥合,血缘、教育背景和经济利益,这三重驱动力最终将她推向了一个统一的方向,历史并非教科书上可以随意撕掉的几页纸。 它是由这些在矛盾中挣扎、并用行动做出真实选择的个体共同书写的,他们手中的工资条、渔获订单和实验室报告,正在汇编成一部比官方叙事更复杂、也更真实的当代两岸关系史,任何试图割裂血脉与现实的政治操作,终将面对这股由无数个体选择汇成的、沉着而有力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