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为什么很少围堵印度?因为印度真的不好惹!说白了,如果把印度逼急了,他们真的什么事都干的出来! 就说贸易这事儿吧,西方国家早年也想拿捏印度,想把自家的农产品、工业品高价塞给印度,还想让印度少收点关税。结果印度直接掀桌子,你敢搞高壁垒,我就敢对你们的红酒、奶酪加征反倾销税,甚至连你们的医疗器械进口都卡审批,逼得欧盟好几次谈判都只能让步。 有次欧盟想让印度开放农产品市场,还威胁说不配合就取消贸易优惠,印度直接放出话,要是这么玩,那印度就不再从欧盟买空客飞机,转头去跟波音合作。欧盟一听就慌了,空客在印度市场每年能赚几十亿欧元,真丢了这生意扛不住,最后只能乖乖松口。 还有科技领域,美国之前想拉印度搞芯片联盟,还想让印度别跟中国合作5G,甚至暗示不配合就限制芯片出口。结果印度根本不吃这套,一边跟美国虚与委蛇谈合作,一边照样从中国进口5G设备,还转头跟俄罗斯签了芯片技术合作协议,气得美国只能私下抱怨,却没敢真下狠手。 不是西方国家不想围堵,是印度的“破罐子破摔”劲儿他们扛不住。印度人口多,国内市场大,西方国家的企业都盯着这块肥肉,真把印度惹毛了,印度敢直接把这些企业的市场份额分给其他国家。就像之前谷歌因为应用商店收费问题跟印度闹矛盾,印度直接出台新规,逼着谷歌调整收费模式,不然就禁止谷歌应用在印度上架,谷歌最后只能妥协,因为印度市场占了它全球安卓收入的10%,丢不起。 而且印度在国际上向来不按常理出牌,你跟它谈规则,它跟你谈国情;你跟它谈利益,它跟你谈感情;实在谈不拢,它就去抱其他大腿。比如俄罗斯跟西方闹僵后,印度照样从俄罗斯买低价石油,美国想施压,印度就说“我们得保障能源安全”,还转头跟沙特、阿联酋签长期供油协议,让美国的施压根本没效果。 更关键的是,印度手里还有不少“硬牌”。它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在发展中国家里有不少追随者,西方国家要是真搞围堵,容易被贴上“欺负发展中国家”的标签,影响自己在国际上的形象。而且印度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里也有一定话语权,有时候还能拉着其他国家跟西方国家唱反调,让西方国家的围堵计划很难推进。 还有军事方面,印度虽然军工水平不算顶尖,但架不住人家敢买啊,这些年从俄罗斯、美国、法国买了不少先进武器,核弹也有,真把它逼急了,谁也不敢保证它会做出啥出格的事。西方国家心里清楚,跟印度闹僵,不仅捞不到好处,还可能多一个麻烦,不如顺着它来,至少还能赚点钱。 就像之前澳大利亚跟印度因为大麦出口闹矛盾,澳大利亚想让WTO施压印度,印度直接把澳大利亚的大麦进口税提到200%,还减少了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的数量。澳大利亚损失惨重,最后只能主动找印度谈判,好说歹说才把关税降下来,还得承诺给印度提供更多农业技术支持。 反观那些被西方国家围堵的国家,要么市场小,要么资源少,要么在国际上没那么多“退路”,而印度刚好相反,它的市场、资源、国际人脉,再加上那股“不怕事”的劲儿,让西方国家觉得围堵它得不偿失。 不是印度多厉害,是西方国家算得明白账。围堵印度,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被反咬一口,甚至影响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布局。而跟印度保持合作,虽然有时候会被印度“拿捏”,但至少能保住市场份额,还能利用印度制衡其他国家,这笔账怎么算都比围堵划算。 就像美国虽然偶尔会对印度的贸易政策不满,但每次都只是口头批评,没敢真搞制裁,因为美国的苹果、微软、特斯拉都在印度有大笔投资,真制裁了,这些企业第一个不答应。而且美国还想让印度在亚太地区帮自己牵制其他国家,更不敢把印度逼到对立面。 欧盟也一样,虽然跟印度在知识产权、环保标准等问题上有分歧,但每次谈判都得给印度留足面子,因为欧盟的奢侈品、汽车在印度有很大市场,真把印度惹毛了,这些产业的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印度也摸透了西方国家的心思,知道他们离不开自己的市场,所以在跟西方国家打交道时,向来敢提要求,敢说“不”。你跟它谈环保,它就说“我们还在发展,不能跟你们一样高标准”;你跟它谈劳工权益,它就说“我们的国情不一样,得慢慢来”,让西方国家只能无奈接受。 还有移民问题,印度每年有不少人移民到西方国家,这些印度移民在科技、金融等领域做得不错,也给西方国家带来了不少好处。西方国家要是真围堵印度,这些移民群体也可能会抗议,影响国内稳定,这也是西方国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