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科技圈被一封联名信投下震撼弹——全球超3000名顶尖科学家、科技领袖与跨

世相谈社会 2025-10-27 12:09:18

这两天,科技圈被一封联名信投下震撼弹——全球超3000名顶尖科学家、科技领袖与跨界名人,罕见地站在同一阵线,紧急呼吁暂停高级人工智能的研发。 名单中,既有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AI教父”辛顿这样的技术先驱,也有前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英国王妃梅根、特朗普盟友班农等立场迥异的人物。当这些平时几乎不可能同框的名字出现在同一份文件上,我们或许该意识到:AI的挑战,早已超越了科技与政治的边界,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命题。 这封信的背后,藏着深层的忧思。一边是OpenAI、谷歌等巨头不断突破AI能力的上限,一边是Meta高调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而同一时间,研发这些技术的人却亲自站出来,警告世界“人类还没准备好”。这种矛盾,就像是人类一边点燃火把照亮前路,一边害怕它终将燎原。 有网友犀利评论:“这就像边造火药边怕炸,光喊有什么用?”或许,正是这种置身其中的清醒,才让呼吁显得格外沉重。 在这份跨越国籍与立场的名单里,中国的身影同样清晰——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等学者郑重署名。他们的参与,并非偶然。这与我国近年来反复强调的AI治理“安全可控、包容共享”理念不谋而合。技术的发展可以狂飙,但人类的脚步必须稳健。正如一位资深AI研究员所说:“我们不是在阻止进步,而是在为进步系上安全带。” AI当然要发展,但它不该是一场无约束的竞赛。当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社会理解与监管跟上的节奏,风险便如暗流涌动。是否应为AI研发划定“安全红线”?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但这根线,不该是束缚创新的锁链,而应是引导技术向善的灯塔。它可能关乎数据伦理、算法透明、责任归属,或是人类最终的掌控权。 这封联名信,不是反对AI的未来,而是反对盲目奔向未来。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危险,或许不在于机器有多智能,而在于人类是否足够智慧去驾驭它。技术的光芒可以照亮世界,但唯有谨慎与敬畏,才能让它持续为人类护航,友友们怎么看?

0 阅读:0
世相谈社会

世相谈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