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最耗肝血,一花一草入药喝,消耗的肝血补回来,孩子清嗓子、挤眼、耸肩都好了! 孩子抽动症反复发作,很多家长都喜欢用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每次更换新的药物之后会有短期不错的控制效果,可是药物“蜜月期”过去之后很快症状又出现波动。 家长也能明白,这些药只能一时管用。但是也没办法,四处求医都被告知抽动根本无法根治,唯有用这些药才能让孩子舒服一些,那也只能把它当成救命稻草了。 可怜父母心,我心疼孩子也心疼家长。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真相,其实抽动是孩子本身体质出了问题,不改善体质就永无出头之日。分享一个小妙方“芍药甘草汤”,从根调理体质。 1 芍药甘草汤 中医认为,抽动的病根在肝。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且肝主筋,人体的筋脉运动与肝息息相关。 当阴虚时肝得不到滋养,就容易肝阳上亢,肝风跟着窜动。 而抽动症的眨眼、耸肩、清嗓子,正是肝风内动的表现:肝风窜到眼睛,孩子就挤眼;窜到肩膀,就耸肩;窜到喉咙,就清嗓子。 同时阳亢上火,孩子还会脾气急、口干、头晕,晚上阴液更虚,就容易盗汗、睡不踏实。 对此,中医有一个基础方“芍药甘草汤”,仅用芍药和甘草两味药,就能起到滋阴柔肝、缓急止痉的功效。 芍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补充肝部所需的阴血津液,让躁动的肝木得到滋养,从根源上减少肝风生成的土壤。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给紧张的筋脉松绑,让眼部、肩颈等部位的不自主抽动更易缓解。 两者配伍,白芍偏于养与敛,甘草偏于缓与和,既能滋养肝阴以治本,减少肝风生成;又能柔筋缓急以治标,缓解当下的抽动症状,真正做到标本兼顾。 但是临床中,抽动症的证型并非单一,每个孩子的抽动都不一样,很多孩子都是在肝阴虚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心火旺等等,所以需要一定的中药加减。 2 具体怎么用? 之前我有一位8岁的小患者,患抽动症2年多,主要症状是频繁挤眼、耸肩、清嗓子,尤其在紧张时加重,脾气急躁,一点小事就哭闹发脾气,晚上睡觉盗汗明显,翻来覆去睡不踏实。 家长说:我们跑了好几家医院,一直用西药控制,刚开始挤眼症状轻了,没过多久又开始耸肩,换了药之后好一阵,现在清嗓子又严重了,反反复复的。 我感受到了家长的焦虑与无助,仔细观察孩子的情况:孩子面色偏红,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细,结合他挤眼耸肩、脾气急、盗汗等症状,符合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兼有心火的证型。 于是决定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具体组方有:白芍、炙甘草、僵蚕、牡蛎、柴胡、钩藤、菊花、茯苓、莲子心等(一人一方,临床使用需要专业中医辨证)。 白芍与炙甘草是核心基础,两者合用先稳住肝阴不足的根本。 柴胡疏肝解郁,改善肝气郁结的状态,让肝气得舒。钩藤、菊花清热平肝、息风止痉,进一步增强平息肝风的效果,针对性缓解挤眼、耸肩等抽动症状。 孩子频繁挤眼耸肩属肝风内动,僵蚕能增强息风止痉之力,牡蛎则可压制亢盛的肝阳,同时改善盗汗、睡眠不宁。 茯苓健脾宁心,莲子心清心火,两者配合改善孩子脾气急、睡不踏实的问题,兼顾脾胃与心火的平衡。 3周之后,家长反馈孩子脾气急躁的情况明显好转,盗汗减少,挤眼耸肩的频率也有所降低;原方稍作调整后继续治疗,坚持4个多月,孩子的抽动症状基本消失,睡眠安稳,在学校也变得开朗了。 后续继续巩固调理了2个月,孩子情况平稳。我还叮嘱家长,平时少让孩子熬夜或过度紧张,多带孩子户外活动放松心情,从生活习惯上巩固体质。 所以说,抽动症的调理关键在于改善体质。西药只能暂时压制症状,而通过中药辨证加减,从根源上调理肝阴、平息肝风、平衡脏腑,才能让孩子真正摆脱抽动的反复困扰。当然,每个孩子的体质和证型不同,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