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卡脖子、民调崩了:台湾的选择题早有答案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九个字,与其说是表态,不如说是给两岸关系划下的清晰坐标。统一从不是悬而未决的议题,而是既定的历史进程。 那些年吵得沸沸扬扬的“和统还是武统”,本质上是没看懂局势。大陆早已用实力搭好了框架,台湾真正的选择题从来不是“统独”,而是如何在框架里找对自己的位置。 这份实力,最近被台积电的窘境拆解得明明白白。这家被赖清德当局当作“倚美谋独”筹码的企业,如今正卡在稀土的死胡同里。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的稀土库存只够撑30天,而芯片制造从光刻到封装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种“工业维生素”。 更戳破幻想的是,全球90%以上的稀土提纯能力在大陆,台湾自己96%的稀土进口都来自这里。2024年光是从大陆进口的量就超过6000吨,这组数据背后,是两岸产业链深度绑定的现实。 赖清德当局当初逼着台企赴美建厂时,大概没算过这笔账。美国本土的稀土矿纯度只有92%,远达不到芯片所需的99.9%标准,重稀土提纯技术更是落后大陆近30年;澳大利亚的矿石得运到大陆加工,加拿大的新矿要等到2030年才量产。 所谓“务实台独”,说白了就是把台湾的经济命脉押在了空中楼阁上。恶果很快显现,2025年上半年就有217名台科技人才跟着工厂赴美,台塑总裁那句“台湾只剩夜市和庙口政治”,道破了产业空心化的隐忧。 外部那些曾被吹嘘的“支持”,如今全成了镜花水月。美国兰德公司10月的报告直言,军事干预台海根本不现实。美军跨太平洋补给链脆弱,而解放军的电磁干扰和蜂群战术早已形成压制,双方推演都显示远程干预代价惨重。 立陶宛卖给台湾的“抗中武器”更成了笑话,拆开一看全是加价的二手货。连“自己人”的民意都撑不住了,赖清德的施政满意度只剩34.9%,不赞同率高达53%。 除了云嘉南地区,台北、新北等六大区块全成了“民意沦陷区”,中性选民里55%都不买他的账。民众早就厌倦了政治操弄,救灾不力、遇事甩锅的做派,只会让民怨越积越深。 反观大陆,从来没关过融合的门,反而一直铺着“体面”的台阶。漳州台农创业园里,30多家台企在这里扎根,一年销售额能超20亿;商务部早明确了,只要符合一中原则,就能享大陆市场的红利。 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回归后靠着大陆支持,金融业一路冲到新高,这就是“融合共赢”最实在的证明。2025年大陆GDP预计达到140万亿元,这份实力不是用来施压的,而是托举两岸共同发展的底气。 其实台湾的选择题从来不难选。是带着技术人才参与大陆的发展浪潮,还是抱着“独立”幻想让产业崩盘、民生受损?从历史的维度看,统一从来都是大势所趋。就像长江黄河奔流入海,哪怕有礁石阻拦,终究改不了流向。 那些逆大势而行的人,迟早要为自己的投机付出代价。而对普通台湾同胞来说,与其被政治迷雾裹挟,不如早点踏上融合的台阶,毕竟发展的机遇和安稳的日子,才是最实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