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我国在威海卫海域打捞出一艘潜艇,拆解下908吨钢材,然而,英国首相却

微笑着前行 2025-10-26 14:31:06

1972年,我国在威海卫海域打捞出一艘潜艇,拆解下908吨钢材,然而,英国首相却强势要求:“还给我们!” 这艘潜艇叫HMS Poseidon,属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帕提亚级,1929年下水,长约88米,宽9米多,排水量超过1400吨。1931年,它在中国威海卫租借海军基地附近活动,当时英国在那片海域有军事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远东利益。威海卫是英国从1898年租借的,直到1930年才归还大陆部分,但刘公岛icon上的海军设施他们还留着用。 HMS Poseidon的沉没,并非源于战争攻击,而是一场早被历史尘封的意外事故。1931年6月12日清晨,该潜艇结束在威海卫附近海域的例行训练,准备返回刘公岛海军基地。因当时海面有薄雾,瞭望员未能及时发现从青岛方向驶来的中国民船“成山”号。两船猝然相撞,“成山”号的船首直接撞向潜艇右舷前部,导致艇体出现长达数米的裂口,海水瞬间涌入舱室。 潜艇艇长紧急下令排水并启动应急上浮程序,但因进水速度过快,HMS Poseidon在十分钟内便倾斜下沉,最终沉没于威海卫海域约40米深的海底。此次事故造成3名英国水兵当场死亡,另有2名水兵在逃生过程中失踪,其余31名船员被随后赶到的英国海军舰艇救起。事故发生后,英国曾短暂尝试打捞,但因当时潜水技术有限,且潜艇沉没位置的海况复杂,多次打捞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只能将其放弃,任其在海底沉睡。 新中国成立后,威海卫海域的水下资源勘探逐步展开。1972年,我国海洋地质勘探队在进行常规海底测绘时,发现了这艘潜艇的残骸。经专业潜水员探查确认身份后,考虑到其残骸可能影响附近海域的航运安全,且艇体钢材仍有回收利用价值,我国决定对其实施打捞。整个打捞过程持续了三个月,工作人员克服海底淤泥堆积、艇体结构腐蚀等困难,最终将潜艇残骸完整打捞上岸,并拆解回收了908吨钢材,这些钢材随后被用于当地的工业生产。 英国方面得知潜艇被打捞的消息后,便以“潜艇所有权归属英国”为由,要求我国归还残骸或拆解后的物资。这一要求看似合理,实则忽略了关键的历史背景与国际法准则。从主权层面看,威海卫海域在1930年已归还中国,HMS Poseidon沉没的海域属于中国内水,我国对该区域内的沉没物拥有法定处置权;从时间维度讲,该潜艇自1931年沉没至1972年被打捞,已在海底沉寂41年,英国在此期间从未采取有效措施主张所有权,根据国际法中的“时效取得”原则,其主张早已失去法律依据。 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在清末民初时期,凭借不平等条约在华攫取的租借地与军事特权,本就带有侵略性质。1930年归还威海卫大陆部分却仍占据刘公岛军事设施,本质是对中国主权的延续侵犯。如今反而以“所有者”身份索要沉没潜艇,显然是对历史事实的选择性忽视。我国政府针对英国的要求,明确作出回应:打捞行动是在中国主权范围内进行的合理处置,且拆解钢材已投入生产,不存在“归还”的前提,英国的主张缺乏法律与历史依据。 此次事件虽未引发外交冲突,却成为一段特殊的历史注脚。它不仅揭示了近代中国被列强侵犯主权的过往,更彰显了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坚定立场。从当年英国军舰在我国海域自由游弋,到如今我国自主处置境内沉没物,这一转变背后,是国家实力的提升,更是民族主权意识的觉醒。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微笑着前行

微笑着前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