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美两国共同宣布 10月25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今年第5次经贸谈判,此前两国已在日内瓦、伦敦等地交流多次。美方4月威胁加征125%关税,9月又对中国企业搞科技限制,中方随即收紧稀土出口反制。 双方把准备的题目一一抛出来,美方这回手里拎着稀土、芬太尼和大豆,企业的订单、港口的仓位、药品监管的指标被拿到台面,中方这边把稀土这块讲得很细,这些被叫作工业维生素的材料占在关键节点。 稀土的动作已经公开,中国宣布从12月1日起对三类境外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技术文件也纳入范围,全球九成稀土冶炼分离设备在中国厂房里生产,这个比例落到新能源车、电机、电子零部件的链条上,谁需要什么纯度、什么批次,工艺路线摆在那。 另一边在做科技的围栏,美方讲小院高墙,从EDA软件到C919大飞机引擎环节都贴了许可标签,供应商要对清单逐条核对,税率这一层看得见。 技术通道这层更细,谈判的语速不快,王文涛的表态一直放在公开场合里,他说对话与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这句话媒体反复引用。 前面四轮从日内瓦到马德里都走过,每次握手留照片,握手之后会闭门把底线再画一遍,棋盘不小,落子要算步数,能看出来的是双方在找能同时往前的路径。 产业链的链接已经形成你中有我,设计在一个城市,量产在另一个城市,供应节奏一变,两边的生产计划、仓储计划跟着改。 脱钩断链的说法翻在稿子里,现实里的项目和工期压在企业报表上,风险评估表里写着备用方案,吉隆坡这场把这些实际问题摆在桌面上逐项对应,谁先给出可执行的时间表,谁能把合规路径走顺,谈到点上才好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