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领土上最难解决的问题不是台湾回归,也不是南海争端,而是中印边境的收复问题。 这个问题是英国殖民时代埋下的雷。1914年西姆拉会议,英国人单方面搞出那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咱们历届中国政府从来就没承认过。 印度独立后,不仅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这份“遗产”,还进一步往前蚕食,这才导致了1962年的边境冲突。 说到底,这笔旧账算下来,争议区域总面积约有12.5万平方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其中东段约9万平方公里,西段约3.3万平方公里。印度在东段非法设立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咱们是绝对不认可的。 更关键的是,这事关两大国最核心的领土与尊严,谁都不可能轻易退让。 有分析就指出,印度似乎摸准了中国在边境问题上一般不轻易动用武力的底线,加上它自认为当前大国博弈的国际形势是它的“机会窗口”,所以有时会表现得比较主动甚至挑衅。 但咱们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在领土主权上绝不会退让,战略意志需要坚定地亮出来,该反击时就必须给予教训。 当然,直接干一仗对谁都没好处,也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双方这些年摸索出各种法子来管理和控制风险。比如2003年建立的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就是在尝试从政治层面探讨解决问题的框架,还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先定指导原则,再谈具体框架,最后实地划界。 2005年双方达成了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算是完成了第一步。像1993年《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1996年《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这些文件,核心目标就是防止擦枪走火。 单是2025年,双方互动就很频繁:7月开了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第34次会议,8月又举行了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24次会晤,同意设立划界专家小组探讨下一步。 前线士兵在排灯节这类传统节日交换糖果的举动,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确实是双方在紧张对峙中释放善意、维持最低限度沟通的一种方式。 不过也得清醒地看到,这种缓和迹象挺脆弱的。2017年的洞朗对峙和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都说明,底层的不信任和突发摩擦风险始终存在。 印度对咱们的“信任赤字”挺深的。这里头有双方国力对比变化带来的心态影响,过去印度有些优势,现在中国综合国力明显更强了。 还有咱们的“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其在南亚的推进,也让印度有些担忧和防范。另外,中国海军在北印度洋地区的正常存在和能源通道保障行动,印度看了心里也容易不踏实。 美国等外部力量的因素也不容忽视。美国推行“印太战略”就有拉拢印度制衡中国的意图。印度自己在外交上也算是个“精算师”,会利用这种大国博弈为自己争取空间,但它也清楚完全倒向美国会失去对华对俄关系的战略灵活性,未必划算。 所以对咱们来说,策略上需要警惕印度完全倒向美国,避免在西南方向出现一个大麻烦,要在稳住印度和捍卫领土主权之间寻求艰难的平衡。 国内舆论和民族情绪也是双方政府都必须面对的压力。特别是印度那边,一些媒体和右翼势力有时会炒作边境问题,某种程度上会“绑架”政策的灵活性。 1962年那场战争对印度来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其反思也影响着对华心态。咱们国内民众对国土问题同样高度关注,这决定了在原则问题上没有任何退让的空间。 这么看下来,中印边境问题真不是短期内靠一场谈判或一次行动就能彻底解决的。它需要超乎寻常的战略耐心,在“谈”和“拖”之间找节奏。既要坚决维护核心利益,展示捍卫领土的决心,又要持续沟通,避免误判,利用高层交往、经贸纽带(比如恢复直航)和多边场合合作(如上合组织)来慢慢积累互信。这场博弈考验的是智慧、定力和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