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年,南宋宫内,几名太监抬着一床用草席包裹发臭的遗体而行,忽然听见一声喊:“疯皇来了!”太监们惊慌丢下草席落荒而逃。一天后,太监们才又回来,忍着刺鼻的臭味将女人遗体装入棺椁,草草埋入永崇陵。 先说这女人是谁。能被埋进“永崇陵”的,身份不一般。她,就是宋宁宗赵扩的第一任皇后,恭淑皇后韩氏。 《宋史》里说她“恭谨节俭,服浣濯衣,约束外家”。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这位韩皇后是个好同志,非常朴素,懂规矩,穿洗过的旧衣服,还严格限制娘家人,不让他们瞎搞。 喊出“疯皇来了”的,并非真有疯癫的皇帝,而是太监们对时任宰相韩侂胄的暗称。韩侂胄正是韩皇后的堂叔,彼时已权倾朝野,连宋宁宗都需让其三分。太监们如此忌惮,只因韩皇后的葬礼规格,正卡在韩侂胄与皇室的权力博弈之间。韩皇后于1200年正月病逝,按南宋礼制,皇后崩逝需辍朝三日、以皇后仪轨下葬,但韩侂胄此时正忙着筹备北伐,担心葬礼铺张影响军需,竟授意礼部降低规格,仅以“贵妃之礼”草草办理,这才有了草席裹尸的荒唐场景。 韩氏能登上后位,并非仅凭家世,更因她在潜邸时便展现出的隐忍与聪慧。她出身北宋名将韩琦后裔,父亲韩同卿官至庆远军节度使,却因南宋“重文抑武”的国策,家族权势远不如先祖。1189年,韩氏被选入太子赵扩府邸为妃,彼时赵扩虽为太子,却因父亲宋光宗受制于李皇后而地位不稳。韩氏从不参与宫廷派系争斗,每日只以读书、刺绣为事,连衣物都亲自浣洗,这份恭谨让宋光宗夫妇对其颇有好感,也为日后册封皇后埋下伏笔。 1194年,赵扩继位为宋宁宗,韩氏于次年被册封为皇后。虽身居后宫之主,她却始终严守“约束外家”的原则。堂叔韩侂胄彼时正想借皇后身份攀附权贵,多次请求韩氏在宁宗面前举荐自己,均被她以“外戚干政,非国之福”拒绝。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韩侂胄曾托人送黄金百两至中宫,韩氏不仅原封退回,还特意传话:“叔父若真心为朝廷,当以军功或政绩求进,而非借后宫之力。”这份清醒,在南宋后期外戚专权的风气中尤为难得。 但韩皇后的恭谨,终究敌不过朝堂权力的倾轧。1200年她病逝时,韩侂胄已通过拥立宁宗之功升任宰相,正急于巩固权力。他担心若按皇后规格厚葬,会让朝野将目光聚焦于韩氏家族,反而可能暴露自己此前被皇后拒绝的过往,遂以“国用匮乏”为由力主简葬。宁宗虽对发妻有感情,却因性格懦弱,难以违逆手握实权的韩侂胄,只能默许这一安排。太监们正是看透了这层权力关系,才会在听闻“疯皇”(韩侂胄)的风声时惊慌失措,连皇后遗体都敢随意丢弃。 更令人唏嘘的是,韩皇后死后仅三年,韩侂胄便发动了“开禧北伐”,最终因准备不足、将领不和而惨败,他本人也被史弥远等人设计诛杀。直到宋理宗继位后,才有人重提韩皇后葬礼之事,认为其“恭谨节俭,却遭薄葬,非皇家礼遇”,遂下旨追赠谥号“恭淑”,并对永崇陵进行了简单修缮。但此时距离韩氏草席裹尸已过去二十余年,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委屈,终究只能在史料的字缝中寻得痕迹。 从潜邸王妃到后宫皇后,韩氏以恭谨守住了本心,却因身处权力漩涡,连身后事都无法自主。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皇后的个人悲剧,更折射出南宋后期皇权旁落、外戚专权的政治乱象。《宋史》中那句“恭谨节俭,服浣濯衣”的评价,看似简单,实则是对她一生坚守的最高褒奖,也反衬出当时朝堂的浑浊与荒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