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才是“统一”最大的绊脚石!很多人以为,她当选是“统派”的胜利。错了!真相是,她给了大陆“和平派”一个继续幻想的借口,这只会让国民党这个百年“烂党”,把统一大业再往后拖上一个四年、八年! 在两岸关系的复杂局面中,逐渐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很多时候,那些公开主张对抗的人,反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真正值得警惕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温和、总是挂在嘴边说“维持现状”的人,表面上,他们说得很理智、很平和,但实际上,这种模糊的态度才是最危险的。 这种人擅长营造一种虚假的“和平”幻觉,他们用温和的语气、理想化的承诺让人误以为,问题就会在不经意间解决,似乎只要等待,和平与统一就会自动到来。 问题是,这些话听起来确实让人舒服,可仔细想想,他们从来没有给出过实际的行动,或政策来解决核心问题。 比如,郑丽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讲话总是围绕着“和平交流”展开,承认“九二共识”来获得一些大陆方面的好感,但每次讨论到“统一”这个话题时,总是巧妙避开。 实际上,这种言辞上的模糊,并不是犹豫不决,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政治平衡,郑丽文这种立场的背后,反映的是国民党内部的困境。 这个党内各方力量复杂,很多时候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整体的民族大义之上,结果就是,他们无法给出一个清晰的统一路线图。 所以,郑丽文这种含糊的姿态,正是党内“既怕得罪大陆,又怕失去选票”这种矛盾心理的体现。 这种“和平幻觉”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会让那些真正希望两岸统一的人,陷入一种虚假的希望中。 那些相信“和平统一”可能马上就会到来的“和平派”,看到郑丽文的讲话,可能会有一丝希望,以为统一近在眼前。 实际上,这些希望并不现实,反而是一种“战略性麻痹”,让人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等待一个并不会很快到来的结果。 这种空话的说多了,风险就显现出来了,回顾过去,马英九执政时期,虽然两岸经济交流非常活跃,但政治上的核心问题一直被搁置,结果就是大家都抱有一种“可以拖延”的幻想。 但是,时间的代价是非常昂贵的,每一年的拖延,不仅改变了两岸的内外环境,还可能加剧了局势的不稳定。 所以,轻轻一句“维持现状”,看似没有冲突,但实际上,它比那些公开对抗的言辞更加危险,它能把历史的车轮拖得更慢,更远。 现在,判断一个政治力量是否有诚意,已经从“说什么”转变为“做了什么”,这也提醒岛内的各政治力量,特别是国民党,不能再继续摇摆不定。 国民党应当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应该是推动两岸融合的建设者,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维持现状的缓冲,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有清晰规划、有担当的领导,而不是在模棱两可的态度中拖延。 真正的和平,并不是通过无止境的“维持现状”来获得的,而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历史的方向,并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实现统一的未来。 如果嘴巴上的善意,始终没有变成实际行动,甚至还在倒退,那么这种虚假的和平,终将被现实击碎,要走出这片迷雾,只有一个出路,那就是明确方向,勇敢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