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仅有F-35和F-22的时候,世界各国都没想过要自己制造五代机,但当中国有了歼-20和歼-35以后,各国都觉得自己也能造出,结果呢? 不少国家兴冲冲下场,最后不是卡在技术瓶颈里动弹不得,就是烧光了预算还没见到成型战机,闹了不少笑话。 中国歼-20的量产规模早就不是秘密,歼-35作为后续力量,陆基版和舰载版同步推进,沈飞的生产线每年产能可达150架,已经成为全球五代机家族里的重要成员。 反观曾经垄断五代机市场的美国,F-22早在2012年就已停产,现存185架中只有约111架具备作战能力,F-35虽然总产量突破1080架,但可随时投入战斗的比例也只有60%左右。 中美两国的成熟体系,本应该是各国衡量自身实力的参照,可偏偏有人觉得“别人能做我也能”。 韩国的KF-21是最典型的急功近利代表,为了追求进度直接砍掉了内置弹舱设计,用半埋式挂架凑数,这种设计从根本上就不符合五代机的隐身标准,被外界嘲讽为“四代半plus”。 即便如此,这款战机的试飞过程依然问题不断,核心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多次出现信号不稳定的情况,关键的隐身涂层更是频繁脱落,至今没能完成完整的作战性能测试,距离正式服役还遥遥无期。 印度的AMCA项目更是离谱,2010年立项至今14年,模型改了7次,花掉了超过110亿美元,连一架能上天的原型机都没造出来。 最核心的发动机依赖美制F-414,自己研发的GTREGTX-35VS涡扇发动机折腾了30年,因为推力不足、可靠性不达标被军方拒收,所谓的“自主五代机”,实际国产率可能连30%都不到。 更尴尬的是,巴基斯坦已经在和中国洽谈引进歼-35,等印度的AMCA真能量产时,对手的五代机可能都形成战斗力。 这些国家之所以翻车,核心就是没搞懂五代机研发到底是拼什么。 五代机不是简单的零件组装,而是对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全面考验。 单说隐身涂层,美国F-35使用的HAVEGLASS涂料单价高达7万美元一升,相当于同等体积香槟的170倍,还得能承受超音速飞行时的高温和风蚀。 机体的雷达反射截面要压缩到昆虫级别,需要数万次电磁仿真计算,印度连基本的气动设计都没定型,怎么可能突破这种技术难关。 发动机更是硬骨头,美国普惠F135发动机的涡轮温度能达到2000℃,超过火山熔岩的温度,叶片需要单晶镍基合金和陶瓷基复合材料,中国涡扇-15花了15年才实现量产,这些都不是靠砸钱就能快速搞定的。 更关键的是,五代机研发是场烧钱的持久战,美国F-35全周期成本高达1.7万亿美元,超过俄罗斯一年的GDP总量。 中国歼-20的研发投入虽然没公开,但参考歼-10的360亿人民币研发费用,只会多不会少。 小国就算侥幸突破技术,也根本承受不起量产的成本,韩国KF-21就算能服役,每年产量撑死几十架,根本无法摊薄研发成本,最终只会陷入“造得起养不起”的困境。 这些国家看到中国成功就盲目跟风,本质上是低估了大国几十年的技术积累,误以为靠拼凑外援就能走捷径,最后只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真正的国防实力从来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技术沉淀堆出来的。 五代机俱乐部的门槛,从来都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持续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储备,再宏大的蓝图也只是纸上谈兵。 大家觉得这些跟风研发五代机的国家,最后是会咬牙坚持还是黯然退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