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 年朱棣在军中离世,距离北京1000公里,朱高炽面临着四重考验。1424年,朱棣在军中病逝,大军距离北京1000公里,刚被封为太子不久的朱高炽面临着四重考验,可谓是步步杀机,一不小心就可能坠入深渊,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毕竟朱高炽被宣布继位时年纪尚小,而靖难之役的时候朱高煦又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所以当时跟随朱棣的将官,有不少为了自身获益,选择上书推荐跟自己更近的朱高煦担任太子。 这导致朱棣对于立太子这件事产生了友谊,只不过是因为后续朝臣文官主张立嫡为长,这才让朱棣选择了朱高炽,问题在于,朱高煦、朱高燧这两人都没打算老实接受现状。 时刻想着从朱高炽手中夺权,为了防止冲突,朱棣将其封国直接设置在边界地带,但仅仅调离根本没办法挡住他们的野心,以至于朱高煦多次诬告朱高炽,想着降低他的声望。 在这种情况下,朱高炽的地位一直都不算稳健,直到后来朱高煦的阴谋暴露,朱棣对其极为不喜,所以才断了可能,谁曾想还没等朱高炽松口气,朱棣就在第五次北伐当中病逝。 离世前朱棣虽然留下手书,传位于朱高炽,但朱棣行军时带走了京城当中的精锐将士,留下来的大多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不可能跟朱高煦对抗,所幸发现朱棣离世的属于太子派系。 英国公张辅还有阁臣杨荣两人稳定状况,决定秘密传递消息,同时保证军中一切如常,连传膳工作都安排的不漏破绽,这也导致随行士兵没能及时发现朱棣去世的消息。 可以说帮助朱高炽度过了第一重考验,毕竟这消息如果传出,对于朱高煦来说就等于是碰上了天时地利人和,再来就是第二重考验,如何补充京师的兵力,做好相应的防范。 朱高炽对此做出了决断,他修书一封,直接送到了陈懋、薛禄手中,让他们带领本身的随行兵马,快马驰援京师,同时再下令自己人接掌南京事务,让一位太监率领官兵前往南京镇守。 这一系列的决策,直接加固了京师防御,算是让朱高炽松了一口气,在部署完这些准备后,朱高炽又直接给朱高燧增加了封地,算是避免了朱高燧跟朱高煦同时行动的可能性。 最后,面对朱高煦的担忧,朱高炽当即将朱高煦的儿子封为了世子,这表明了朱高炽没有打算削减其地位的想法,算是暂时安抚住了朱高煦,不得不说,这四重考验可谓是遍布危险。 无论是哪一个出了问题,朱高炽都不可能平安无事的继位,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比之前,朱高炽的才能主要是集中在休养生息和调整内部矛盾上,他即位后也是平反不少冤案。 且通过恢复一部分官员的职位,让整个朝堂暂时稳固了局势,不过由于长期受到打压和怀疑,朱高炽的精神负担过重,所以48岁就病逝了,只能说韬光养晦了大半辈子。 参考资料:《明史·卷八·仁宗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