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民是最悲剧的黄埔一期生。
他出身农家,早年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就读。 1924 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黄埔毕业后被派往苏联深造,入读列宁格勒军事政治学校。1928 年返国后在中央军校任职。
1932 年被派往苏联大使馆任武官,兼任军事代表团成员。抗战爆发后,担任广东省军训委员会主委;转任军政部、参谋本部任职。 1944 年升任陆军总司令部兵工署处长。
1946年4月,国民政府陆军总司令部在南京召开军事复员会议,因为抗战胜利后,全国进入和平时期,国家不再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国家财政也不堪重负。
会后,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工作,原来的军改为整编师,师改为整编旅,三个整编师组成一个整编军。于是,大批军官作为编余闲置下来。
鉴于这些情况,蒋介石下令把各地编余军官集中起来,在中央训练团内设置将官班。各级将领经过训练后,分头被安置到农林、交通、邮电等部门工作。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统计,共有800余将官被编入中央军官训练团受训。
这些人军衔级别虽高,但除了打仗之外,别无专长,安置工作特别困难,陈天民就是其中之一。他被调入中央训练团受训时,是携带妻子和三个子女前来报到的,按照他的说法是,家属无以为生。
当时,在编余将官们中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他们的窘状:“一朝得胜,两袖清风,三餐不继,四壁萧然,五内如焚,六亲不顾,七体不全,八载徒劳。”
1947年2月中旬,贫病交加又遭退役打击的陈天民,吞服安眠药自尽,年仅41岁。
陈天民自杀的当月,中央训练团在南京的全体将官与重庆、西安分团的代表秘密开会,商量怎么办?据汤燕生《编余军官哭灵记》记载:大家群情激奋,声泪俱下。同为黄埔一期生的黄鹤中将提议:“古戏中有‘哭祖陵’以示不屈的故事。我建议大家聚集在总理陵前,向他老人家哭诉苦衷。这样当局也没有责难我们的理由。”大家鼓掌通过。
1947年5月12日,众将官全部身着将校制服,胸佩勋章,高举青天白日旗,按军衔分成三横队排列,站在孙中山陵前。祭文念完后,数百将官放声大哭,中将奚泽在高喊“打倒贪官污吏”后,晕倒在中山陵前。
“哭陵事件”引起中外各界广泛关注,蒋介石大发雷霆,但因担心影响军心,最终对参与哭陵的将官们做了以下安排:50岁以下去地方任职,40岁到45岁的被安排到交通、工商、警察等部门,40岁以下的被送进陆军大学深造,体弱者发安家费让其返乡。